升學教育|天主教總堂區學校 國際化學習環境 校本課程具IB特色【601期】

其他
更新時間:19:10 2021-12-01
發佈時間:00:00 2021-12-02

今年參加小一「自行」的四萬八千零八十名學童中,有二萬二千八百九十二名學童獲派官立或資助小學學位,成功率達四成七。「自行」階段未獲派學位的學童可參加明年一月舉行的「統一派位」,家長可留意教育局稍後公布的《二○二二年度統一派位各小一學校網選校名冊》中,心儀學校提供的「統一」學額數目。部分學校網因移民潮及適齡學童人數下降,面臨縮班或收生不足的危機,但今期受訪的中西區十一校網天主教總堂區學校表示,學校收生情況仍然穩定。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 國際化學習環境 校本課程具IB特色
一九六七年創校的天主教總堂區學校(Catholic Mission School,下稱CMS),十年前一度處於殺校邊緣,當時小一新生只有一班共七人。學校於二○一一/一二年度轉行國際化教學課程後,以「培育國際人才」為目標,主要教學語言為英語,吸納來自不同國家及民族的學生,打造出資助學校少有的多元文化環境,收生人數開始穩步上揚。


報讀人數「逆市向上」
相對不少學校面臨縮班危機,CMS校長宗藹雯慶幸學校未受影響,報名人數甚至有上升趨勢。「二○一九年九月中西區小一收生(數目)非常理想,但二○二○年九月整區有輕微下降(趨勢),我校很幸運地在整區甚至是全港(收生人數)下降時,沒有面對太大問題,像買股票(所說的)逆市而上,第一輪(指「自行」)的報名人數已足夠開辦四班(小一)以上,不過我們現時只設有三班小一。」


宗藹雯認為,吸引家長選擇該校的原因不只因為全英語學習環境,更重要是學校「以人為本」(Human-centred Approach)的教育理念得到家長認同,以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真理、義德、愛德、家庭及生命)配合正向教育,教導學生成為良好公民,為自己、社區、國家以至整個地球努力。


「叩門」只設家長面試
宗藹雯指學校近年平均有百多人「叩門」,但每年只能取錄五至六名叩門生。至於面試形式,她透露只設家長小組面試,每次有十對家長坐在一起傾談,小朋友則在別的房間與其他申請者玩耍,由老師在旁觀察,不會有任何考核或問題環節。「學生的成長最重要是家庭和學校,如果家長認識學校的理念,與校方合作的話,小朋友無論如何也會成長的。」面試形式自由,由老師帶動對話,家長重點介紹其家庭教育理念及選擇CMS的原因,而該校沒要求申請學生必須具備「1-1-1」的條件。


宗藹雯建議:「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可以由孩子就讀幼稚園低班(K2)開始,參加學校舉辦的分享會,最少參加六次或以上,真真正正認識我校的理念。」她續稱,即使家長選擇其他學校也一樣,不要只看網上討論區的意見,宜親身感受,「幼稚園家長要深入認識一所學校,可以在上課前或放學時間到學校門口,與家長傾談,亦可透過觀察老師與家長、學生的互動溝通,以及學生的表現,分析是否期望自己的小朋友也擁有這樣的特質。」


按學習特性分班
目前CMS的學生分別來自四十一個國家及民族,當中華語生與非華語生的比例約各佔一半,除了中文科讀寫用普通話授課、聽說用廣東話授課外,其他科均以英文教學,讓學生學習兩文三語。學校不以國籍及語言分班,也不只參考成績評估,而是主要由老師觀察,因應學生的獨特需要分配。宗藹雯解釋:「學校視乎小朋友不同的學習需求分班,例如部分學生數學成績佳,但高分的原因可能是有補習或練習得多,在課堂上其表現可能很靜、很被動,對於這類型小朋友,我們未必讓他在很具挑戰的班級之中(學習)。」


分班後,該校又會在中、英、數等主要科目替學生再次分組,大致可分為「Star Class」(星星班)及「Sun Class」(太陽班),前者適合喜歡自我挑戰及探索發現的學生;後者適合需要老師多點個別照顧的學生。老師會一直留心觀察他們的表現,當發現學生的性格或能力有所轉變時,又會重新分配。


重視正向教育 沉浸式演繹書中人
CMS積極推行正向教育,包括每年舉辦為期一年的主題閱讀計畫,運用書本帶動學生認識正向教育的二十四個品格強項,上學期先讓學生認識書中角色,了解角色值得學習的品行或反面例子,再檢視自己的強項及不足。


「了解角色後,(我們)引入劇場教育(Theatre Education)『活現書中人』,學生要利用自說自話的方式,向別人介紹自己(所演繹的角色)。下學期再由學生深入講解書中章節,並以不同形式呈現,如今年採用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透過互動讓其他觀看的學生知道故事的前因後果、每個人物的性格如何影響事情的進展和結果,讓小朋友明白故事是現實生活的縮影,從中學習成長。」宗藹雯續說,沉浸式劇場需要學生學習寫作、編劇、演繹及與人協作等,透過計畫深化對正向教育的認識,在每年循環的過程中,他們不論在態度與技能上均有所成長。


兼學中華歷史文化
該閱讀計畫輪流採用中、英文故事,但全部設有中英版本,今年選用《三國演義》,學生可了解主綫人物的性格,同時認識中華文化及美德,「藉着這套書籍可以讓小朋友明白戰爭並非好事,要解決問題不一定要打仗,也會教導學生欣賞別人的優點,例如其實曹操也有其優點,不要只看到別人的缺點,是今次特別想訓練學生(的部分)。」宗藹雯稱透過《三國演義》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祖國,例如她在早會穿上古裝模仿諸葛亮,並藉此角色講述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地現為中國哪個城市,又介紹當時的服飾、飲食文化、器皿及建築等。


每年上學期最後一天設有發表日(Presentation Day),學校邀請所有家長到課室欣賞同學按書中故事創作的表演,期望學生能互相欣賞學習,獲得自我認同感,「期望學生透過Bloom's Taxonomy(布盧姆分類學)塑造心態,認識自己、認識別人,互相認同,將情感層次一直上到Maslow(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需求層次理論)最高層。」


IB特色融入校本課程
宗藹雯形容現時學校參考了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文憑)課程,但並非參考其課程設計,而是把它的教學法和理念,融合到學校課程之中。


「IB課程(講求)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由認識自己開始,最後為整個地球服務,香港(學校)注重中、英、數等學術科目,我們把學術與技能融合,推行專題式(Project-based)學習。」該校亦注重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學生學習從人的需求出發,尋求各種創新的解決方案,不會以操練方式提升學生水平。


她舉例說,三年級的常識科早前學習認識交通工具,老師沒有使用課本教學,而是製作摺疊書(Lapbook),並請學生搜集及分類資料,簡介香港從前和現在的交通工具,並創作未來的交通工具。「然後引導學生思考乘搭交通工具時各人的需要、遵守交通規則的原因等。此外,學校邀請老人家和學生在網上視像交流,訪問他們乘搭交通工具的需要,以創意思維助他們解難,整個過程沒有用到課本,但(學生)已學到知識、態度和技能。」


文:黃正怡、劉嘉曉 圖:陳浩元、黃頌偉、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升學教育|九龍城34校網 移民潮競爭反升 升小派位要有策略【596期】


升學教育|聚焦元朗區74校網 注意小一開班形勢 調整統一派位策略【5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