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大家都愛逛博物館?專訪香港故宮吳志華館長:因現代博物館變得更「活」!

2023-05-28 00:00

為何現在大家都愛逛博物館?專訪香港故宮吳志華館長:因現代博物館變得更「活」!
為何現在大家都愛逛博物館?專訪香港故宮吳志華館長:因現代博物館變得更「活」!

近年多間香港博物館如M+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紛紛成為香港自遊行必去景點及網紅打卡熱點,為何現在大家都愛逛博物館?

為何現在大家都愛逛博物館?(朱永倫攝)
為何現在大家都愛逛博物館?(朱永倫攝)

原來博物館業已在默默轉型革新,早前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 ICOM)公布國際博物館日2023(International Museum Day)最新年度主題為「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道出當今博物館早已由展出展品,轉投多重意義的發展方向,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所言,現代博物館將變得更「活」!

重溫國際博物日10年主題

國際博物日2023以「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為年度主題。(圖:ICOM官網)
國際博物日2023以「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為年度主題。(圖:ICOM官網)
為何現在大家都愛逛博物館?(朱永倫攝)
為何現在大家都愛逛博物館?(朱永倫攝)
國際博物館日1977年5月18日開始每年舉辦
國際博物館日1977年5月18日開始每年舉辦
國際博物館日希望引起世界各國關注博物館和文化事業
國際博物館日希望引起世界各國關注博物館和文化事業
國際博物館日|2023年主題 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
國際博物館日|2023年主題 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
國際博物館日|2022年主題 博物館的力量 (The Power of Museums)
國際博物館日|2022年主題 博物館的力量 (The Power of Museums)
國際博物館日|2021年主題 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
國際博物館日|2021年主題 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
國際博物館日|2020年主題 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國際博物館日|2020年主題 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國際博物館日|2019年主題 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
國際博物館日|2019年主題 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
國際博物館日|2018年主題 超連結的博物館: 新方法,新公眾(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
國際博物館日|2018年主題 超連結的博物館: 新方法,新公眾(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
國際博物館日|2017年主題 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 : 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
國際博物館日|2017年主題 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 : 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
國際博物館日|2016年主題 博物館與文化景觀(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國際博物館日|2016年主題 博物館與文化景觀(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國際博物館日|2015年主題 博物館為可持續社會(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
國際博物館日|2015年主題 博物館為可持續社會(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
國際博物館日|2014年主題 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樑(Museum collections make connections)
國際博物館日|2014年主題 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樑(Museum collections make connections)
國際博物館日由1992年起每年訂立主題
國際博物館日由1992年起每年訂立主題

香港第1間博物館

六十年代的香港大會堂(圖:lcsd.gov.hk)
六十年代的香港大會堂(圖:lcsd.gov.hk)

香港博物館及美術館的歷史不長,第一間博物館可追溯到1870年代,雖逾百年歷史,惟當時主要乃收藏書籍圖冊及動植物標本,功能較像圖書館。直至1962年,香港大會堂落成並開設大會堂美術博物館,方誕生本港首間公營博物館,及後該館經歷改名、分拆、遷址及翻新,而香港博物館業亦於此時開枝散葉。對70、80及90後這三代人而言,常慣性將博物館物化,視為收藏歷史文物及珍貴藏品的載體,館藏及展覽才是主角。反觀近年,香港博物館及美術館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加倍聚焦於場館定位、功能及建築等,銳意發展成著重可持續、關愛社會及建構美好人文生活的主動角色,以趕上國際博物美術館的水平及新趨勢。

1962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開幕,經歷改名、分拆、遷址及翻新,現為香港藝術館(圖:hk.art.museum)
1962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開幕,經歷改名、分拆、遷址及翻新,現為香港藝術館(圖:hk.art.museum)
1971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舉辦的兒童美術展覽1971(圖:hk.art.museum)
1971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舉辦的兒童美術展覽1971(圖:hk.art.museum)
1970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舉辦的七零年香港青年藝術家展覽(圖:hk.art.museum)
1970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舉辦的七零年香港青年藝術家展覽(圖:hk.art.museum)
1972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舉辦的「蛻變中的香港 」攝影展覽(圖:hk.art.museum)
1972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舉辦的「蛻變中的香港 」攝影展覽(圖:hk.art.museum)
1964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舉辦的呂壽琨近作展(圖:hk.art.museum)
1964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舉辦的呂壽琨近作展(圖:hk.art.museum)
1969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舉辦的當代香港藝術1969-70(圖:hk.art.museum)
1969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舉辦的當代香港藝術1969-70(圖:hk.art.museum)

香港故宮吳志華館長解構:為何大家都愛逛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博士,30多來與香港博物館業共成長,作為資深博物館專家,他直言經營現代博物館必須變革及與時並進。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圖:HKPM)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圖:HKPM)
吳博士謂羅浮宮的配套,便利任何人也能入場參觀,香港博物館業仍有好大改進空間。 (圖:iStock)
吳博士謂羅浮宮的配套,便利任何人也能入場參觀,香港博物館業仍有好大改進空間。 (圖:iStock)
吳博士分享羅浮宮、大英博物館等,在通達共融方面做得很好,值得參考。 (圖:大英博物館官網)
吳博士分享羅浮宮、大英博物館等,在通達共融方面做得很好,值得參考。 (圖:大英博物館官網)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通過以上博物館的新定義。(圖:ICOM官網)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通過以上博物館的新定義。(圖:ICOM官網)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通過博物館新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通過博物館新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通過博物館新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通過博物館新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通過博物館新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通過博物館新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通過博物館新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通過博物館新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通過博物館新定義,更加著重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包括多樣性和永續性(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通達性與包容性(accessible and inclusive)等,均展現出面向社會的積極性,以及讓館內資源發揮更大作用,令博物館更活。現代博物館功能愈趨多元化,不再如昔日百科全書式的機構,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外,也要善用這些寶貴資源去影響和教育下一代,懂得尊重及保持文化價值,並將歷史文化延續傳承。外國如羅浮宮大英博物館等,雖已超過200年歷史,現在都以ESG(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及SDG作為關鍵績效指標,通達共融方面亦做得好好,便利任何人也能入場參觀,相比下香港博物館業只開展數十年,仍有好大空間去改進。」

現代博物館應用地方營造(place-making)

香港故宮向海一面採用玻璃幕牆,可眺望維港海景和打卡。 (圖片來源:HKPM)
香港故宮向海一面採用玻璃幕牆,可眺望維港海景和打卡。 (圖片來源:HKPM)

建築方面,現代博物館增設許多公共空間和無障礙設施,並應用地方營造(place-making)手法規劃,促進博物館與人文交流,從而建構美好福祉,共享價值。吳博士告知:「地方營造以往多用於戶外空間,現代博物館建築開始融入這種設計考量,如香港故宮二樓向海一面特設可休憩的長樓梯,館內設多處附椅子的藝文空間,為參觀者提供坐下來休息思考的空間,也可眺望維港海景和打卡,認識及分享這個地方,使該空間更多元化並持續吸引人流。

香港故宮應用地方營造(place-making)手法規劃,促進博物館、社區與人文互動。 (圖片來源:HKPM)
香港故宮應用地方營造(place-making)手法規劃,促進博物館、社區與人文互動。 (圖片來源:HKPM)
香港故宮向海一面採用玻璃幕牆,可眺望維港海景和打卡。 (圖片來源:HKPM)
香港故宮向海一面採用玻璃幕牆,可眺望維港海景和打卡。 (圖片來源:HKPM)
香港故宮向海一面採用玻璃幕牆,可眺望維港海景和打卡。  (Gary Tsai攝)
香港故宮向海一面採用玻璃幕牆,可眺望維港海景和打卡。 (Gary Tsai攝)
香港故宮館內放有許多椅子。 (圖片來源:HKPM)
香港故宮館內放有許多椅子。 (圖片來源:HKPM)
香港故宮二樓特設可休憩的長樓梯,為參觀者提供坐下來休息思考的空間。  (圖片來源:HKPM)
香港故宮二樓特設可休憩的長樓梯,為參觀者提供坐下來休息思考的空間。 (圖片來源:HKPM)
香港故宮應用地方營造(place-making)手法規劃,促進博物館、社區與人文互動。 (圖片來源:HKPM)
香港故宮應用地方營造(place-making)手法規劃,促進博物館、社區與人文互動。 (圖片來源:HKPM)

「開館至今,參觀者平均留館時間約3小時,當中不乏年青人,我們發現現在觀眾很喜歡看展品說明,故我們也緊貼需求,多花心機製作說明展示。此外,因博物館為定點建築,要做到通達共融尤其困難,如突破地理限制,讓殘障人士、低收入家庭及世界各地觀眾來訪,設無障礙設施外,亦會與不同文創單位及機構合作,策劃各類活動如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香港故宮學生文化大使等,吸引不同人親身來香港故宮交流看展,讓博物館與社會緊密互動。」

 

吳志華館長看香港博物館業優勢與困難

吳博士告知:「香港故宮及M+等現代博物館開幕後,去年參觀人次多達300至400萬」(梁譽東攝)
吳博士告知:「香港故宮及M+等現代博物館開幕後,去年參觀人次多達300至400萬」(梁譽東攝)
香港屬開放型城市,易接受新事物,觀眾群闊,加上高鐵開通及旅遊全面放寬,吳博士坦言對香港博物館觀眾人流並不擔心(朱永倫攝)
香港屬開放型城市,易接受新事物,觀眾群闊,加上高鐵開通及旅遊全面放寬,吳博士坦言對香港博物館觀眾人流並不擔心(朱永倫攝)
展望未來吳博士指:「追上國際同時,發展要循序漸進並保持高質素,管理上亦需要秉持開放的現代化思維,協調多方面的平衡,但切忌盲目跟風。」(圖: iStock)
展望未來吳博士指:「追上國際同時,發展要循序漸進並保持高質素,管理上亦需要秉持開放的現代化思維,協調多方面的平衡,但切忌盲目跟風。」(圖: iStock)
展望未來吳博士指:「最首要仍是文物保護及傳承,這點絕不可以妥協。」(盧江球攝)
展望未來吳博士指:「最首要仍是文物保護及傳承,這點絕不可以妥協。」(盧江球攝)
現代博物館增設許多公共空間和無障礙設施(圖:iStock)
現代博物館增設許多公共空間和無障礙設施(圖:iStock)
現代博物館增設許多公共空間和無障礙設施(圖:iStock)
現代博物館增設許多公共空間和無障礙設施(圖:iStock)

香港文化藝術在亞洲舉足輕重,皆因香港屬開放型城市,易接受新事物,觀眾群闊,加上高鐵開通及旅遊全面放寬,吳博士坦言對香港博物館觀眾人流並不擔心,「香港故宮M+等現代博物館開幕後,去年參觀人次多達300至400萬,比以往參觀康文署傳統博物館的總人次多,然而這並非零和遊戲,我們要做的是大家一起帶動香港各個博物館的人流。」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博物館數目將由15間增加至19間,惟對比外國,即使增加數量,香港的文化藝術設施比例仍然不足,展望未來吳博士指:「追上國際同時,發展要循序漸進並保持高質素,管理上亦需要秉持開放的現代化思維,協調多方面的平衡,但切忌盲目跟風,當中最首要仍是文物保護及傳承,這點絕不可以妥協。」

 

 

文:Kimchi
圖:星島圖片庫、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館網頁 (hk.art.museum)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網頁 (lcsd.gov.hk)、britishmuseum.org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iStock、羅浮宮 (louvre.fr)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