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安全|解凍三文魚用錯1方法恐中毒出疹 食安中心列9大高危魚類

2023-01-06 00:00

用錯1方法解凍三文魚恐致中毒嘔吐出疹,食安中心列9大高危急凍魚及罐頭魚。。
用錯1方法解凍三文魚恐致中毒嘔吐出疹,食安中心列9大高危急凍魚及罐頭魚。。

三文魚解凍方法錯誤,吞拿魚罐頭保存不當,也可導致食物中毒,出現「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例如嘔吐、出疹,即使烹煮後也無法消除毒素。食安中心指出,高風險魚類主要有9種,急凍魚及罐頭魚保存及解凍方法不當,同樣會引發「組胺中毒」,本港近3年相關個案有輕微上升趨勢。

組胺中毒個案輕微上升

食安中心指出,2022年10月曾接獲衞生防護中心通報一宗涉及吞拿魚柳的懷疑鯖魚中毒個案,並抽取相關食物的樣本進行化驗。結果顯示,一個急凍吞拿魚柳樣本被檢出含有組胺,含量可引致食物中毒反應。有關進口商、供應商及食肆已按中心指示停售及棄置相關食品,該進口商亦已展開回收。食安中心發現,到2020年、2021年及2022年(截至11月為止)本港分別錄得1宗、2宗和4宗個案,數目有輕微上升趨勢。

2大因素產生有毒組胺

食安中心解釋,組胺中毒又稱「鯖魚中毒」,由進食含大量組胺的魚類引起。捕獲魚類後,若處理及貯存温度不當,部份屬於魚類自然菌羣的細菌便會繁殖。這些細菌的「組氨酸脫羧酶」會把「組氨酸」轉化為組胺/組胺可在從捕魚到進食等各個食物供應鏈程序中形成。其他由魚類中細菌產生的生物胺或會加劇組胺的毒性。

9種魚可致組胺中毒

食安中心指,涉及鯖魚中毒的魚類,通常在魚類組織內含有大量氨基酸組氨酸,並列舉魚類例子,主要有以下9種: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可致組胺中毒的魚類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有何症狀?吃多少才會中毒?會致命嗎?食安中心解釋如下: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受組胺污染魚類3大特性

食安中心指,雖然熱處理(例如烹煮、熱熏)能殺死製造組胺的細菌,並使製造組胺的酶失去活性,但組胺本身非常耐熱,一旦在食物中形成,即使烹煮、入罐或冷凍也不能將之破壞。

受組胺污染的魚可能帶有金屬異味、惡臭及魚肉變色。不過,部份受污染的魚的外觀、氣味和味道也可能全無異常,因此不能依靠感官評估就確保魚肉不含組胺。

5招預防組胺中毒

魚及魚製品長時間在不當的温度下處理及貯存,經過細菌的作用才會令大量的組胺形成。有1種解凍方法很易產生毒素,要預防組胺中毒,食安中心有以下建議:

預防組胺中毒
預防組胺中毒
預防組胺中毒
預防組胺中毒
預防組胺中毒
預防組胺中毒
預防組胺中毒
預防組胺中毒
預防組胺中毒
預防組胺中毒
預防組胺中毒
預防組胺中毒


延伸閱讀:吃貝類3部位恐中毒

除了魚類,吃貝類海產時也要小心。食安中心指出,貝類海產3個部位易含毒素,食用時要避免,以減低食物中毒風險。食安列出高危部位,並解釋原因:

 

12款高危海產+中毒症狀

食安中心指,如進食受污染的海產例如蜆、蠔、扇貝、帶子等有機會中毒。中心列出5種貝類毒素、12種易含毒素的海產,並講解致病毒素特性、中毒症狀:

較常含有毒素的海產及中毒症狀
較常含有毒素的海產及中毒症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