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藝術時代|浸大研發 首個人工智能交響樂團誕生 開創AI藝術新時代

2022-09-29 00:00

香港浸會大學在7月舉行的周年音樂會中,首次結合了AI人工智能演出。
香港浸會大學在7月舉行的周年音樂會中,首次結合了AI人工智能演出。

浸大的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開啟人機共創表演,令人驚歎人工智能的厲害。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由浸會大學郭毅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研發,首年已取得突破性的表現,他認為人工智能將可應用於不同的藝術創作上,並深信它能協助人類,突破藝術科技領域之餘,也令社會愈趨進步。

文:洪白嵐

相:香港浸會大學、星島日報圖片庫

人工智能用途廣泛,近年更逐漸應用於藝術層面,像今年7月浸大交響樂團的周年音樂會,便是全球首場人機共創共演的同類表演。當中幾個環節都是浸大交響樂團與AI的合作演出,包括演唱、跨媒體視覺效果及舞蹈等。

演出同時有相關的視覺影像投影,更添視聽享受。 
演出同時有相關的視覺影像投影,更添視聽享受。 
《東方之珠》的歌唱部分由AI合唱團負責。
《東方之珠》的歌唱部分由AI合唱團負責。
AI人工智能不單應用在音樂上,也應用於視覺及舞蹈表演方面。
AI人工智能不單應用在音樂上,也應用於視覺及舞蹈表演方面。
浸大交響樂團負責音樂演奏環節。
浸大交響樂團負責音樂演奏環節。
AI舞蹈家的伴舞是研究團隊與香港舞蹈團的合作成果。
AI舞蹈家的伴舞是研究團隊與香港舞蹈團的合作成果。
指揮使用的是專為AI人工智能設計的指揮棒。
指揮使用的是專為AI人工智能設計的指揮棒。
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

 

一曲全新演繹的《東方之珠》,成為了全球首支由AI合唱團結合演算法創作的歌曲,當中並融合了舞台視覺效果,由AI對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的想像,伴隨音樂的變動而創造出相對應的跨媒體視覺畫面。除此,還有AI舞蹈家的伴舞,是研究團隊與香港舞蹈團的合作成果,通過讓AI學習舞蹈員在音樂下的動作,再以人工智能演算法創作出獨特的舞蹈。是次音樂會展示了人與AI的完美合作,顯示了AI在舞台表演上的驚人學習能力,而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也在8月4日,正式宣布成立。

研發AI學習能力
負責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研究計畫的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毅可表示,它是全球首個人工智能交響樂團,採用了最先進的AI技術,開拓了全新的人和智能計算系統合作的藝術創作與表演形式,並希望以此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研究計畫為期五年,獲研究資助局撥款五千多萬港元支助,研究集中於如何利用科技應用於藝術及文化領域,幫助音樂家和藝術家突破傳統表演框架。

AI人工智能可以應用在不同範疇中,為何偏偏選擇在藝術層面作研究?郭毅可指:「人工智能最難得及最具意義的表現,是能夠學習人的創造力。人類最大的智能包括兩方面,一是決策力,二是創造力,而最能代表人類創造力的就是藝術,所以做AI最困難的,就是如何讓它擁有這種能力,當慢慢理解後,或許就可以知道人是怎樣生存下來的。」

創製去中心化平台
對於將AI人工智能率先以交響樂團呈現,郭毅可認為交響樂本身是音樂藝術表演的頂峰,各樣樂器合奏起來是否動聽,觀眾喜歡與否是關鍵,所以他選擇用音樂會作為研究的方式,看看觀眾是否喜歡由機器創作出來的表演。在7月的音樂會中,《乘着歌聲的翅膀》一曲,AI創作了超越了人類聲音的演出,這並非模仿出來的,而是AI確實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它通過收集現場觀眾的反應及情緒波動等,審視人類對其創作是否欣賞,繼而作出調節,「無疑將來它會愈來愈似人。」

然而郭毅可強調:「不用擔心AI人工智能會全面取代人類。」事實上,今次研究計畫便獲得不少音樂家的支持及參與,在人類與AI互補協調的過程中,有新事物誕生,舊事物則會被淘汰,過程中各人都有得着。他認為藝術家不應被現在的眼光和認知所牽絆,他深信,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人類只會愈來愈強,社會愈趨進步。

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將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為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及科學家提供一個全新且穩健的開發環境,創作一個開放式的藝術平台。不過,郭毅可指這方面還有很多事情尚待討論,包括作品的版權、擁有權、使用權,甚至是交易的問題,當中的權力到底歸誰?是人類還是機器?這又涉及到知識產權、法律及藝術等層面,都須與各方專家討論後才可生出解決方案。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