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樂趣|販書追憶 文化界老行尊見證舊書行業半世紀起落

2021-12-07 00:00

不少人仍然愛到舊書店「尋寶」,圖為上海楊浦區政肅路一家菜市場的樓上舊書店。
不少人仍然愛到舊書店「尋寶」,圖為上海楊浦區政肅路一家菜市場的樓上舊書店。

作者是文化界的老行尊,五十七年前以十三歲之齡進入舊書行業,1966年創立神州圖書公司,後改名為神州舊書文玩有限公司,一直經營至今。這本書帶我們看「一生只做一事」的香港文化人傳奇,由作者敘述的親身經歷,與我們一起見證香港舊書行業的半世紀起落。

先看這段簡介︰「本書回溯神州舊書店歷史、記述舊書業同行交流,並見證六、七十年代新文學著作的重印及流通情況。書中收錄大量神州經手的舊書書影,及不少名人作家到訪書店合照,如小思、劉以鬯、劉再復、陳子善、許定銘等。內容既有行情,也有人情,材料軟硬兼備,是非常珍貴的文化底蘊。」明白了,作者一生的堅持不是買賣舊書,而是承傳中國文化的使命。

有一段關於作者的創業事迹,值得年輕人一讀。這一章題為《創業還是打工的掙扎》,當時只有二十歲,在舊書行業取得了一定經驗,可是書行出現了變化,又因為與東家的一些誤會,作者毅然辭職離去,如果想打工,因為舊書買賣的行頭狹窄,難以再謀工作崗位,作者之父提出一個意見︰「現在這個局面,做生不如做熟。」最好方法就是自立門戶,創業去也!

不過,難題是沒有本錢,作者又是家中老大,還有四個弟弟在讀書,家庭負擔很大,牽一髮動全身,怎麼辦?好在當年很多海外大學都增設中國學科,圖書館有需要花錢購買舊書,作者對舊書行情熟悉,手頭又有貨源,創業不是不行的,可是在父母以「穩陣」為原則的堅持下,一家人都沒得出兩全其美的方法。於是奇迹來了!作者的母親建議︰「我明天到黃大仙幫你求籤,看打工還是自己搞生意好。」後來母親帶着「做生意好過打工」的籤語回家,父親見到不反對,但作者要承諾依然如打工一樣,每月上交五百元作家用,如此這般,終於開展了創業的鴻圖。

如何找到客戶?事隔近六十年,我們很想知道,這是香港有趣的創業史料。作者在書中如是說︰「當時恒生銀行印裝留學介紹小冊子,我按上面開列的外國大學地址,細心找尋海外買家。」加上在打工時也搜集了不少關於海外戶口的資料,於是借朋友的打字機打好英文信寄出,想不到二十天後,第一張定單就來了,這是來自澳洲雪梨(即今天悉尼)的悉尼大學,訂購幾本新文學書籍。

1966年2月,作者取得商業牌照,弄好銀行各種手續,把書店改名為「神州圖書公司」。後生仔創業,一定是要捱苦的。「創業初時十分艱難,有時連三餐都不能顧及。我沒有吃早餐的習慣,午餐就隨便用開水和着麵包吃,晚餐則到大排檔吃一元多的碟頭飯,也試過連續兩個月都吃六角錢一頓的勞工餐。」

大家好想知作者在如此艱難的日子下,有甚麼閒餘樂趣?「飯後最大的樂趣便是看書。我不是整本書由頭到尾看完,而是看書的前言、目錄,挑選自覺精采的章節來看。」不要說「做嗰行厭嗰行」,我想說的,與書有緣的是一個人的福分,也可以說是一生的修行。

這裏我想跳到一個因為舊書而令我緬懷的一位台灣詩人,他一生都是賣舊書的,對,大家都知道這位賣舊書的台灣詩人,就是與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齊名的周夢蝶。

「經過周夢蝶的書攤子的時候,我們停下來看看有沒有甚麼書店裏不可能再找到的詩。譬如:一些很舊的詩集,流速緩慢、流域不廣的詩集,靜默的詩集等等,它們常常會出現在那個小書攤上。周夢蝶的書攤子靠在行人道外側一支樓柱的旁邊,是個大概和人的肩膊那麼高的木頭架,比普通的飯桌子要窄些,上面排滿了數列書本。我們耐心看了一遍,找到一本管管的『荒蕪之臉』。」這是香港作家西西對周夢蝶和他的孤獨書攤子的著名描述,當時是1979年,見於她的《遇見管管》一文之中。

周夢蝶書攤子是那些年台北文壇的「文藝沙龍」,他和朋友在此談文說藝論新書。周夢蝶的小書攤位於台北武昌街一段七號的「明星咖啡屋」,據說還在,我在想,幾時可以去那裏打打卡。

《販書追憶》
作者︰歐陽文利
出版︰中華書局
售價︰$128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