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樂趣|迷失的摩登 三位建築界專才撰寫 詳解25個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物

2021-11-09 00:00

《迷失的摩登——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三位作者都是建築界專業人士,本書以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作為引子,通過深入淺出的方法,邀請廣大讀者了解香港建築的現代史。

「建築探討的不只是風格與美感,更是當代社會文化的縮影與歷史痕迹。」我同意本書的說法,也對這段描述很有感覺︰「中環下車,以古銅色的聖佐治大廈為方向指示上班路線;塞入觀塘,尋找地標性的圓筒形九龍麵粉廠打卡拍照;油麻地拐彎,發現信義真理堂宛如挪亞方舟在城市中航行。」因為以上建築物都是在我人生三個重要階段頻密出現過。

我曾在中環工作,返工從辦公室趕過去健身會,就一定經過聖佐治大廈,黃昏日落之下的古銅色是我全日覺得最美的一刻。當我遷居九龍,不搭地鐵要坐車的話,總是從觀塘繞道看到這座麵粉廠,我來不及緬懷過去了,事關經常塞車,我只想快點經過。至於那座挪亞方舟教堂,是我兒時返學必經之處,當時窩打老道車輛很少,站在教堂之前,有如去了外國。

建築物是我的回憶,建築物更加是這個地方的集體回憶,是城市文化的主體部分,以前我們沒有意識,五十年前,香港是翻天覆地的時代,三個字形容︰拆拆拆!當時我被傳媒輿論灌輸的見識是,香港需要進行不斷建設,甚麼都要破舊立新,舊的不拆,何來新的高樓大廈?

有一位名筆寫過對舊中環郵政總局遷拆與否的高論,那些年,香港的保育意識單薄。名筆告訴大家,只有歐洲城市才要保育,也值得保存那些古典建築,因為歐洲地方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香港學乜人去保育?也不外開埠百多年而已,那幢樓夠資格去維護,全部不如香港發展成為現代化城市那麼重要。我醒起《精武門》李小龍在片尾行出去就義的場景,臨行前他對羅維(飾演來勸李小龍向日本人投降的租界探長)說︰「我讀得書少,你唔好呃我呀。」

當年名筆讀得書多,又經常環遊世界,我是一名小小學生,覺得只得四層高的舊中環郵政總局,有少少「阻住地球轉」,拆就拆吧。回顧網上記載的資料︰「舊郵政總局大樓位於香港島畢打街與德輔道交界,即現在環球大廈的所在地,大樓於1911年建成,1976年清拆。」舊郵政總局原來是珍貴的時代建築物,「建築師選取了花崗石這種當時屬於較昂貴的物料,來建造大樓的主要立面。至於其他牆身則採用了廣東紅磚,表面再以廈門磚築砌。大樓外牆的結構彩繪——以紅磚及花崗石本身的顏色在立面上砌成間條圖案,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這正是維多利亞歌德式全盛時期所流行的裝飾手法。」

屹立在港島中心地帶的舊中環郵政總局,不僅有歷史意義,也具有高度的美學表現。「其特色包括對稱的立體設計、採用分段橫向石料設計的地下柱身、拱頂上稍為誇大的楔形拱石、遊廊間的圓拱廊、角樓及屋頂上的多個山牆等。」俱往矣,偉大的建築物灰飛煙滅,說明了些甚麼?就是香港那代人都是「讀得書少」。可幸香港後來明白了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香港人開始有保育意識。

「近年日漸醒覺的保育意識,令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再次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在這些建築慢慢消失的今天,本書希望能夠通過記錄和研究,為這些早期香港建築保留血脈,為未來的香港建築設計發展提供賴以維生的養分和脈絡。」本書令我有回憶,也產生了對保育的共鳴,於是成為我書櫃的收藏,這個周末我翻看了兩三遍,真可謂愛不釋卷。本書目錄分五大範疇︰一、公共;二、民娛;三、商業;四、工業;五、宗教。全部共有二十五座建築物,當中總有你的生活一部分,總有你的記憶和印象。

「二十五幢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二十五個不同時空發生的社會故事,即使都有日倒下,我們可否趕及在拆卸以前細意聆聽?」香港舊建築物是香港人的共同財產,如何悉心維護,需要教育工作,讓年輕一代明白保育的重要,這才能留住香港人的香港心,以及我們對這座城市的驕傲。

《迷失的摩登——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

作者:黎雋維、陳彥蓓、袁偉然

出版:蜂鳥出版

售價:$138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