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全城聚焦 兒童肝臟移植個案 一肝救兩命

2021-10-23 00:00

近期接二連三傳來兒童成功移植肝臟器官新聞,令人動容,加上電視台熱播的兒科主題台慶劇,對兒童病患包括肝臟移植的劇情,令器官移植及捐贈再次成為全城焦點,當中的小朋友移植個案,最觸動人心。現實中,以兒童肝移植為例,因難度遠高於成人個案,由捐贈、配對至手術成功,一切真的得來不易。

全城這陣子都熱議以兒科醫生及兒科病患為題材的台慶劇,觀眾大讚手術場口拍攝得非常專業及逼真,今日為大家主講器官移植及捐贈議題的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副總監陳智仁醫生,正是有份為劇集提供手術過程專業諮詢指引的醫護人員之一。

對於本港的兒童肝臟移植現況,陳智仁醫生坦言,現時屍肝是重要的移植肝來源,只要病人找到合適的肝臟,手術成功率可達八至九成,尤其對兒童患者更是一份「恩典」,兒童肝臟移植手術比成人更加複雜,可是一旦成功,新肝臟能陪伴他們一直成長,如同給予他們一個未來。

時至今日,香港的器官捐贈人數佔整體人口不足百分之五,令輪候器官的病人及家屬相當焦心,截止今年6月就有六十九人等候肝移植,而捐贈數量只有約三十個,「移植肝的來源包括由腦死亡病人捐贈的肝臟(屍肝),以及活人捐出部分肝臟(活體肝)。香港法律上接受無償捐贈器官;家人、親戚或朋友皆可自願提出捐贈部分肝臟。有意捐贈人士需要接受嚴謹的心理狀況評估,確保他們的精神狀態能合理及明白手術風險,能通過這關卡的人不多,因此屍肝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來源。」陳智仁醫生稱。

他續稱,近五、六年,年輕一代對器官捐贈的心態已經愈漸見開放,他們都會主動與家人討論及登記器官捐贈名冊,這是一個好現象,「一個屍肝足以救兩人性命,一個完整的屍肝可以一分為二,較小的部分移植給兒童,較大的部分給成年人,可是屍肝數量不穩定,有時一個月都無一個。希望社會可以改變傳統『保留全屍』的思想,對器官捐贈抱有正面的認知,幫助更多的患者。」

肝臟移植手術的成功率約為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每年的肝移植宗數大約是六十宗,其中五至七宗是兒童肝移植手術,主因通常是膽管先天性閉塞,使得膽管缺乏正常的中空管道,無法順利將肝臟分泌的膽汁引流至十二指腸,鬱積在肝臟內的膽汁都會使得肝臟逐漸纖維化,令肝功能受損。」陳醫生稱。

為兒童進行肝移植手術比成年人的挑戰更巨大,難度來自尋找合適的肝臟和手術的細緻度。首先,小朋友的身形比較小,太大的肝臟不適合移植到他們體內,因此即使近親願意捐贈器官,也未必能適用。每個年齡階段的兒童,體形的變化相當大,小至三個月到十八個月大,大至六至十二歲,兩個階段的體形各異,手術的仔細程度要求非常高,挑戰性十分大。 

肝有再生能力,左邊肝臟(大約35%)或右邊肝臟(大約65%)都可以移植。手術後,捐贈者剩餘的肝臟在一年內即可增生至原來的大約八成體積,一至兩個月後可以正常運作,「同理,患者接受肝移植後,如一切正常,肝臟隨患者一路成長,肝臟會自動增生,患者亦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