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為名】藝穗會當代水墨展《The Name Red》 阿三策展重繹文人雅士創作之樂

2021-08-26 00:00

相信大部分中國人看到紅色會聯想到喜慶吉祥,正所謂「大紅大紫」,屬於好意頭,當然也有人會覺得血紅色有點恐怖。你會聯想到甚麼?

踏入藝穗會陳麗玲畫廊,一大片紅色撲面而來,這個畫廊頗具歷史,一般展覽除了擺放展品外,甚少在場地「動手腳」,不過集藝術家、藝評家和策展人多重身分於一身的陳世樂(阿三)一向想法多多,為了讓觀眾更加投入這個由他策展、以紅為名的展覽《The Name Red》(展期至8月30日),特意加了許多紅色元素,如展板、簾子,就連開幕當日也身穿紅衣,將「紅」進行到底!

《The Name Red》由阿三策劃,邀請了三位他的好友參加,包括書法家徐沛之、擅長篆刻的鮑慕貞,以及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劉學成,實行以「詩、書、畫、印、物」會友,在紅色主題框架上,通過個別及合作的作品,重新演繹當代水墨和古代文人雅士之間的友誼和創作關係。

阿三曾先後在紐約和丹麥駐留,期間開始以紅色為軸的文化身分創作,展覽包括《一夕餘地》(2019年)及《Everyday Practice》(2020年)個展,並曾獲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在這次展覽上,阿三展出作品如《案頭》,都令人聯想到文人從事創作的場面,他形容自己視文字及文學為創作材料:「詩不一定能讀,它可以是純粹次序編排、節奏跳動及抽象形狀;布與絹是種顏色,讓繪畫交織出如小說般的敘事層次。」徐沛之展品包括書法和繪畫,其中書法作品《拂雲》,徐沛之為了配合主題有特別處理:「他在墨裏加了紅色,讓它滲化,與墨撞擊而產生新的視覺效果。」而鮑慕貞的《有情有義,兩脇插刀,生死之交》既有古代文人的大氣風範,又融入了香港當代流行用語。

劉學成學習雕塑前曾經學過戲曲,鍾愛文學和收藏古物,例如古董家具等,在充滿文人氛圍的工作室裏創作的作品《話咗你啦——小心撞山!》,充分反映出他的專長和興趣作品,是一組雕塑裝置作品,在鮮紅的布幕前,有幾件類似山石的雕塑,營造了一個小舞台的空間。阿三表示,在展示鮑慕貞作品的展廳裏擺放的桌子,也是向劉學成借來的,讓整個展廳更有中國傳統古典廳堂的感覺。有趣的是,在我們欣賞《話咗你啦——小心撞山!》作品時,有一位觀眾說有種很像香港舊式酒樓的感覺,大紅布簾前好像會擺放椅子,讓宴會的親戚朋友坐下拍照!筆者倒是覺得有點像老上海的爵士樂吧裏面的舞台!反正大家各有想像空間。

除了個別的作品外,四位藝術家特別合作《四大名伎》作品,集合了燈、文字、稿件等,回應古代文人的共同創作關係。展覽探討的另一個議題,就是「展覽」這個概念。

阿三解釋:「『展覽』這概念萌生於十七世紀的歐洲文明,其文化遺產特質決定了展示空間設計思維。書、 畫、字、印及器物,不論於美學風格、歷史源流或物料特質,各自均有其文化脈絡。觀賞,也該自成一派。生於長於文化交雜科技先進的現代城市,藝術家如何開闢既傳統又有別於過去的美學天地?他們又怎樣安排一個展示空間跟觀眾好好交流?」

疫情慢慢受到控制,香港的藝術界也開始活躍起來,經歷了一年多的社交隔離,很多朋友已經習慣了網上瀏覽,不過無論技術如何先進,親身欣賞藝術品的樂趣還是不能取代,特別是展覽現場的氛圍,像這個紅得化不開的展覽。不過疫情的確改變了許多遊戲規則,不知道阿三對「後疫情」時代的「展覽」又有甚麼看法?

文:蘇媛

圖:由受訪者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