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黑人社群遷變】芝加哥藝術學院辦非裔藝術家巴特勒個展 棉布作畫憶祖母 昂首直面曲折命運

2021-07-29 00:00

在表達多元的時代,藝術家的創作媒介亦變化不停:紙本與油畫作品已然太過常見,金屬、布料乃至塑膠之類的媒材,亦不時出現在裝置及雕塑作品中。但是,你聽說過用棉被創作的藝術家嗎?正在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舉辦展覽的非裔藝術家巴特勒(Bisa Butler),便是一位用棉布「作畫」的藝術家。

自從佛洛伊德事件引發美國反種族歧視運動聲浪再起,博物館與美術館也紛紛以展覽或主題活動回應此社會議題。「黑人的生命同樣重要」(Black Life Matters)已然走離美國大城市街頭抗議的語境,被置於當代藝術的情境中再詮釋。有些表意直白的藝術家,不憚以最猛烈的筆法描摹示威現場的焦灼與傷痛,還有一些像是巴特勒那樣的女藝術家,轉以相對溫和的方式,從個體的、家族的視角,回溯黑人社群的遷變、文化的養成,當然,最重要的是其中對於親情和愛情的動人描述。

巴特勒選擇以棉被為媒材創作,並非因為棉被作為其藝術創作的媒介或是載體,有任何他物難以複製的特質,而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她記憶中的祖母,長年為家人縫製棉被,並以此當作維繫家族情感的紐帶。在巴特勒的童年回憶中,常常出現在祖母手中的棉被,並不僅僅為禦寒,更是家族成員之間彼此安慰、互相依傍的象徵。

就像藝術家本人所說的:「歷史是每一個人的故事,但對於歷史的敘述,由那些手中有筆的人們掌控。」黑人民權運動在白人主導的敘述語境中,向來難以得到如實詮釋,而如今的非裔族群,愈發敢於站出來,拿出自己手中的筆,記錄生活、表達情感。巴特勒作品中的人像,都是挺拔且昂首的,從姿態到表情俱是不卑不亢。不論大人孩子都直視前方,彷彿亦在直面曲折的命運。

文:李夢

圖:芝加哥藝術學院
李夢,女,雙子座,神經大條,不可救藥的美食與古典音樂愛好者。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專欄及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