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專欄】集水墨畫大師佳作融通古今 墨墨涓流水墨浮光

2021-06-17 00:00

劉佳的《愛牛仕》。
劉佳的《愛牛仕》。

近日筆者有機會與多位中國水墨畫大師見面,從他們的作品之中,觀賞巍峨山嶺的氣魄,大川隨勢演化的Being,始發現當代水墨浮光,在一批水墨大師的探索下,既融通古今,也跟二十一世紀互相呼應。

這批水墨畫大師,包括田言華、林天行、周晉、馬麟、黃孝逵、劉佳、劉煒和樊鴻賓的作品,將參與一個名為《墨墨涓流──當代水墨浮光》的展覽,特邀藝術家、時裝設計達人鄧達智,以水墨畫上的「印章」作概念,創作全新的作品。

我訪問了主辦機構承真樓中國文化中心創辦人蔣靄玲,由她說展覽之深意所在。「中國水墨畫,尤其是文人畫之山水,兼具精神性與象徵性。每一幅作品,不僅展現山河之秀美,也是視覺的概要,呈示個人心智與精神之靈性匯流,一種崇高的形而上體驗──中國人稱之為『道』。大自然是人心之所託,亦從中感悟絢麗、歡愉,尋正道,長智慧。這種信念,從遠古帝王與聖賢退隱山林、修身知命的事迹中可見一斑。」溫文爾雅的蔣小姐說。

她指出,宗炳(公元375年至443年)在《畫山水序》序言道,「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故此,人通過與大自然神交,建立聯繫,使人得到提升,洞悉重要的真理和神聖之美。一個能與神性精神聯繫的藝術家,足以在其畫作中傳達精神的概念。同樣,觀者受自然景觀所觸動,也能發現潛藏於畫中的訊息。

她續指,水墨與詩詞有連繫,「北宋士大夫蘇軾(公元1037年至1101年),他的觀點與宗炳互相呼應──從畫中景致領悟精神之所在,至為重要。蘇軾覺得,藝術家應注重於畫中傳達這些精神和哲學元素。」蔣小姐形容:「本質上,蘇軾提倡一種全新美學,換言之,一幅佳作,在他眼中,既激發普遍真理的思想感情,令人振奮和鼓舞人心。」

「無獨有偶,蘇軾對畫的審美觀與孔子對詩詞要求,產生了共鳴。《論語·為政》一章中,孔子將詩詞定義為摯誠的表達,去除一切虛偽。宋代學者、哲學家程頤(公元1033至1107年)闡述了孔子給詩詞的定義,論說誠懇而不虛偽,意味思想和心靈之純潔,通過個人修養以達至完美的自覺性。」蔣小姐說:「這正是中國士大夫真正的精神傳統──於追求知識和呈示之中,在學術上的追求和表現手法上,始終真誠,絕不虛偽。」展覽由6月26日(六)至7月25日(日)在承真樓中國文化中心(中環擺花街29號304室)和燕譽堂(中環荷李活道72號)同時舉行。

文、圖:劉國業
劉國業,新聞從業員,酷愛表演藝術,常穿梭於各大場館,以文字記下觀賞感念,回味接近真善美的歷程。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