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丰 從作曲到聲境藝術

2021-05-07 00:00

聲境創作,沒了短促的時間限制,對本地作曲家林丰來說,某程度上是一種解放,叫他享受其中,「多了空間讓我想像。」繼去年的藝術行《我們之間》,他早前再度參與藝術行《待渡》,把聲境作品搬到北角(東)渡輪碼頭上層空間,與陶片風鈴、頌缽裝置、浪濤、船鳴、人聲等各種聲音,融貫交織,不僅叫人得到不一樣的藝術體驗,還像走進另一個平行時空,流連忘返。

無論作曲家、聲音藝術家,還是聲境設計師,哪一個身分,林丰都不在意,說到底,他要做的,都是把音樂、聲音排序,「我許多音樂作品,比較夢幻、輕柔、精緻,甚至想建立一種沒了時間性的永恆感,而聲境創作本來就有連綿持續的性質。」

他說,所謂聲境,便是聲音、環境、觀者的扣連,「以聲音營造一個氛圍,跟環境建立關係,多是長時間置放在某個特定的戶外空間。」創作聲境之初,實地考察,很重要,「去感受那個空間的氛圍。」比較他平常獲委約的傳統音樂創作,聲境創作的不同之處,在於時間性,前者多為五至十分鐘的作品,有着起承轉合讓聽眾感受,並在某個音響設計良好的音樂廳之類地方演出,但基本上樂章跟環境沒甚關係,「然而聲境作品則擁抱環境,也沒特定時間性,你亦不會期待觀者從頭聽到尾。」

談到印象深刻的聲境作品,林丰提到極簡音樂先鋒La Monte Young參與的聲音燈光裝置《Dream House》,他約十年前在紐約觀賞,「房中的燈光設計很簡約,我被多個音箱包圍,雖然每個音箱播放的只得一個和弦,但聆聽角度不同,卻又聽到不一樣的聲波干擾變化,整個經驗很特別,叫我一個人便逗留了逾兩個小時,就像跟外界分離,設換了另一個心境。」原來藝術行《待渡》籌備之初,團隊也曾提出《Dream House》,作為討論。

他上一次場域特定的聲境創作,是去年《賽馬會藝壇新勢力》的藝術行《我們之間》,選址南豐紗廠,他的音樂創作置於天台紗廠公園,跟工廠機器聲與文本朗讀的錄音,互相輝映。

早前結束的跨媒界項目──藝術行《待渡》,也屬《賽馬會藝壇新勢力》項目,糅合視覺藝術、互動裝置、聲境、形體演出、在地書寫及閱讀,創作團隊包括陶瓷藝術家尹麗娟、媒體藝術家伍韶勁、作曲家林丰、形體演出編舞黃靜婷,以及策劃人張慧婷,他們的創作,於北角(東)渡輪碼頭,跟香港詩人梁秉鈞(也斯)筆下的《北角汽車渡海碼頭》,遙遙對望。

「那是一個半開放空間,雖有瓦遮頭,但也是透風的,風很大,也有屬於那裏的聲音,我創作一個可以二十四小時重複播放的聲境。」他最後設計了一個四頻道聲境,四個頻道出來的聲音都不一樣,也是特意不同步,「好像很熟悉,又好像有些新元素出現。」

他本有加進實地採音的打算,但除了他設計的音樂,還有陶片風鈴,以至周遭的浪濤與船鳴,已夠豐富,於是只端出四頻道聲境。「許多參與者告訴我,他們彷彿漸漸走進了另一種氣氛似的。這也是我們的期望,我們就是想做到Timeless的感覺。」

此外,藝術行《待渡》還有一個較特別的環節──在偶發演出時,給參加者提供一個電話碼號,電話接通後,參加者會聽到一個由他設計的錄音,包含十二個香港人對等候、碼頭的想法或聯想,「我把它們串連在一起,加以一些頗細微的音樂配襯,讓大家對這十二位香港人的故事,引起興趣,然後來到窗邊,看看他們的文字故事。」

林丰期待未來有更多聲境創作,甚至有統籌、策劃一個一整夜的作品,「拓寬聲音以至五官的感受。」或許他在藝術行《待渡》的聲境作品,改個面容,會在其他地方搬演?

文:水月一 圖:《賽馬會藝壇新勢力》、受訪者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