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編碼 藝術體驗共學

2021-05-06 00:00

當我們走進一場藝術展覽,大抵會馬上搜索藝術家的名字與簡歷,然後欣賞作品。往常我們的整個觀看經驗也受到策展人與藝術空間的規劃,我們作為觀看者卻欠缺了自主性。CHAT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舉辦的最新項目《織物如詩》便打破展覽的固有規範,以共學為宗旨,讓觀眾也可參與展覽。此項目亦一如既往探索紡織,這次更將紡織扣連至電腦編碼,甚或社會關懷等命題,締造出對話的過程。因此,項目不但包括展覽,更有研討會、工作坊及表演等。是次展覽打開了遼闊的想像,讓我們體驗到藝術如何存在於生活中。

《織碼如詩》的名字讓人聯想到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和,事實上,是次項目亦將不同的元素混合,猶如紡織般將多元的形態交錯疊合。好像針織、編碼、電腦運算與繪畫等,編織出豐富的版圖。當步進《織碼如詩》的展覽,便更能明白紡織如何與現代科技扣連,並讓觀眾更深入地探索如「去中心化」與「數據」等議題。

展覽由韓國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崔泰潤擔任藝術總監,他嘗試探索紡織、詩與運算學代碼的關係,從中描繪社會系統與自然邏輯。是故展覽的開端已見不少電子零件,揭開電腦科技的神秘面紗。好像崔泰潤的《手製電腦》重塑電腦的初期原始形貌,他談到,創作意念源於電腦的誕生背景──離不開軍事化、國家權力與量產等社會條件。因此,他開始思考在如此脈絡以外,電腦還有甚麼可能性?「若果我可用雙手創作一台電腦,以關懷而非控制為重點,事情會變得怎樣?」他問。

答案當然不能輕易回答,另一端便呈現了其兩幅畫作《未能運算》,以抽象詩意的方式,回應精密冰冷的科技所不能處理的問題與情緒。崔泰潤更邀請了兩位朋友為畫作書寫了詩,讓作品的層次更形豐富。

崔泰潤的創作示範了如何將詩意及科技合併而對照,並折射出更深遠的主題。他談到,是次展覽如一個織網,「交織藝術和技術性探索、自發研究和社會參與實踐的文獻記錄,並邀請參觀者體驗編碼和紡織的詩意。」展覽從2018年秋天由他與創作友好構成,並聚焦於藝術家的創作、社區主導項目,以及CHAT六廠的場域特定委約新作。他在展覽中制訂了幾個關鍵主題串連其中:「分散式系統而非去中心化系統」、「關懷而非控制」、「資訊而非數據」。

因此展覽中呈現了《分散式關懷網絡》的數碼錄像,乃藝術家於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的展演,探討如何突破固有網絡與資訊的控制,改以「關懷網絡」的方式操作。他並將同名主題繪成塑膠彩畫作,設計出同名的虛擬花園,讓觀者體驗其主張。他提及在整個項目與展覽中提問:「我們如何塑造正面的改變?我們如何在情感、身體的引導下,與社區、地球、宇宙保持一致,來保護我們的世界,以應對突發狀況?」

面對當下疫情仍未解決的世界格局,崔泰潤所提出的問題顯然引領我們朝往新的方向思考,也思索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

除了崔泰潤自身的創作以外,他亦邀請了部分藝術家友好一同創作,同樣以紡織與電腦運算的詩意關係思索更寬廣的議題。好像阿拉提.阿卡裴迪(Aarati Akkapeddi)的一組六幅數碼印花棉《記憶與圖案:印度織品的生成研究》(2021年),便展現了全球的生產與消費的關係。另外小場工匠的《小場電子織物裁縫店》(2017年至2019年)亦以混合媒體裝置呈現紡織與數碼的微妙關係。

值得留意的是,是次展覽更與香港心光盲人院暨學校的學生共同合作,可見有意讓「關懷」的主題落實於社區。《織碼如詩》更有不少與觀眾交流互動的部分,好像可以回收布料裁剪藝術家崔泰潤的藝術圖案,讓觀眾用布片拼貼自己的作品。

CHAT六廠執行董事及首席策展人高橋瑞木亦言:「我們希望這季展覽和相關活動,能夠通過秉承關懷理念,豐富我們對紡織品及技術的想像力。特別在全球面臨挑戰時刻。」

《織碼如詩》
日期:即日(5月6日)至7月18日(日)
時間:星期一、三至日/11:00am至7:00pm
地點︰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CHAT六廠
網頁:www.mill6chat.org

文:觀青 圖:黃頌偉、CHAT六廠、由藝術家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