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世界內的莊周夢蝶

2021-02-18 00:00

疫症的影響下許多實體展覽轉攻網上,有人認為反而有助多媒體或數碼作品的呈現,其實也不盡然,儘管有些作品的確適合在電腦甚至手機觀看,許多媒體藝術講求現場整體效果及觀眾參與,實體展覽還是必須的。

「媒體藝術在後疫情時代顯得非常脆弱,尤其是在實體空間中呈現真實的體驗,觀眾亦因疫情而難以親自感受。」目前正在香港藝術中心實驗畫廊舉辦個展《物化》的日本媒體藝術家落合陽一,談到無法來香港布展時,流露出一絲無奈。落合與香港頗有淵源,曾多次來港,十分喜愛這個城市:「從我還是一個小男孩開始,香港已經是我最喜歡造訪的地方之一。隨着2000年代到來,這個城市的霓虹燈被LED取代,色溫已然改變,我對這城市景觀的改變感到新奇,亦升起懷念和惆悵之情。」

《物化》是落合陽一以日本文化廳文化交流使身分舉辦的展覽,因為疫情關係,展覽計畫一改再改,藝術家表示這是他第一次未能親身到展覽現場設展。二十多件多媒體展品,包括攝影、錄像、混合媒體裝置等,一件主要展品《計算機自然的形態》包含樹枝、LED燈管等多種物料,其中所用的樹枝是在香港採集回來,再經藝術家同意,然後由香港的團隊重新組合而成。同時,香港藝術中心將連線藝術家,舉行座談會,也許這種展示和合作方式,就是所謂「疫症新常態」了。

落合陽一是東京出生的「八十後」媒體藝術家,年紀輕輕但已經獲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筑波大學副教授、「計算機自然」研究室負責人,曾獲頒多個獎項及參與多項國際展覽,包括2015年美國世界技術獎(World Technology Award 2015)等,擅長通過攝影、電腦等媒介探索數碼世界內影像、聲音、物質等的變化,他認為視覺、聽覺、觸覺的界線,在數碼世界內變得模糊,數據在不斷變化,形成一種新的「大自然規律」,所謂「計算機自然」:「有質量的物質世界和無質量的數位世界融為一體。這種語境之下,媒體藝術被定位為『計算機自然』的本土民間藝術(日語為『民藝Mingei』),同時也是落合活動的主題。」

有趣的是,這種看似高科技產品的「計算機自然」在落合的藝術裏,其實是有深厚的東方哲學思想為骨幹,特別是老莊思想,萬物皆沒有定形而是持續變化,電腦世界的數據與自然現象的變化萬千本質相似,他形容「華嚴哲學——一種始於中國,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發展,並在亞洲常見的思想——是貫穿我作品理念基礎的核心思想。」

展覽中反覆出現了蝴蝶的形象,如《計算機自然的形態》裏在樹枝和LED燈管間飛翔的藍色蝴蝶、鉑金印刷作品《藍》中靜止如標本一樣的蝴蝶等,蝴蝶本身銳變的特質在西方代表變化、轉化,東方思想中如莊周夢蝶,代表虛幻與現實、生與死的哲學。在後工業時代隨着電腦與科技進步,一種新的自然出現,在摸索「計算機自然」過程中,藝術家喚起我們對古代哲學及自然觀的記憶和嚮往。落合的思想與表現手法配合相當圓融,讓展覽有一種神秘而浪漫的氛圍。

落合陽一另一個觀察和探討的角度,是媒體藝術和設備在亞洲區內的發展。日本在電腦和多媒體發展方面,一向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硬件方面,相信大家對日本製造的電腦、影音、電玩等一定不會陌生,不過,近年日本卻有被亞洲鄰國迎頭趕上之勢,生產重心慢慢轉移到中國、韓國等地,媒體藝術推動媒體的發展,逐漸在亞洲形成一種新趨勢,落合陽一表示希望把這種有亞洲特色的媒體藝術,推廣至其他地方。

「計算機自然」或「數碼自然」是一個相當有趣而深奧的主題,已經存在於我們周圍,我們在這個新的自然生態中也許渾然不覺,但就如大自然中無形和有形的現象和生物,數碼自然內的數據和影像等,同樣生生不息地淘汰、演變和重生,構成不同的現實與虛幻之境,而就在這兩者之間,當我們看着電腦和手機屏幕接收無數的數據影像時,也像周莊夢蝶一樣,再也分不清。

文:蘇媛 圖:香港藝術中心
蘇媛,一位業餘藝術愛好者,早年留學英國倫敦,學習東方文化和中國藝術,曾參與藝術拍賣、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研究範圍以玉器和近現代中國書畫為主,經常出沒香港和內地的拍賣會與畫廊,遊走於藝術和商業之間。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