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迷宮

2021-01-21 00:00

在限聚令和寒風夾擊下,曾是香港當代藝術新地標的中環H Queen's,在這個冬日下午異常冷清,幾家畫廊都關門準備新展覽,位於十樓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顯得相當進取,疫症期間展覽還是一個接一個,而且維持公開參觀,連畫廊負責人也開玩笑說自己和同事可稱得上是「模範勞工」!

踏入畫廊,感覺非常乾淨利落,多幅由幾何圖案組成、如迷宮一般的作品迎面而來,有一種把人吸進作品中的力量,是屬於內地七十後藝術家徐渠的近作,展覽名為《直線》,開宗明義把作品的特色點明。

徐渠生於南京,曾在德國深造藝術,早在2014年就與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合作在北京舉行個展。2019年曾與香港Massimo De Carlo畫廊合作。他創作範圍涉獵廣泛,有繪畫、錄像、裝置等,《直線》卻摒棄了其他元素,集中以極簡的直線和色調,構造了充滿立體感的繪畫作品,包括「迷宮」與「貨幣戰爭」兩個系列。前者是藝術家多年來醉心的主題,從2007年開始反覆實驗,帶領觀眾進入視覺迷宮,從中探究「人類如何着迷於繪畫與圖像的意義討論」,繪製不同趨向的路徑組成的迷宮,讓觀眾置身其中,有些作品更是雙重圖像,兩幅相反的迷宮拼在一起成鏡像。

這次展覽的不同迷宮着重空間結構的線條輪廓,由色塊構成立體感,線條雖然極為單純但成功營造了多維空間,畫面的虛實對比顯得有張力,以結構決定空間。現場近距離欣賞的觀眾,可以清楚看到色塊的層次,可以感受到藝術家有力而受控的筆觸,整個創作給人冷靜、精準、計畫周詳的感覺,正如任何迷宮的設計。徐渠表示迷宮是「將視覺與實際功能結合的一個最重要的圖像類型」,而以繪畫去表現迷宮,也是一種對繪畫本身視覺形式與功能的探索。

另一個系列「貨幣戰爭」,同樣運用簡單線條和色彩,在視覺效果上沒有「迷宮」負載,討論的課題更「貼地」。與迷宮一樣,貨幣也是徐渠反覆探索的創作主題。大家每天都有機會接觸貨幣,最熟悉的當然是港幣,其他接觸頻繁(當然是疫症前的日子!)地方的貨幣,例如人民幣、日圓、美元等等,相信也一定很熟悉,不過,大家可能只對「貨幣」的功能感興趣,並沒有細心留意紙幣上的圖案設計,也無暇研究貨幣背後的歷史故事。

藝術家選取貨幣作為主題,創作方法是剪下不同地方貨幣上的某小部分加以放大,再以不同的手法處理,如兩年前在Massimo De Carlo畫廊的作品以歐羅為基礎,雖然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物件,但因為很少加以細看,而且被放大多倍後圖案變得難以辨別,這些原本代表權力的圖案變成繪畫語言和抽象符號,失去原來的象徵意義,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以致全球政治和經濟的貨幣變得既真實同時虛幻。藝術家通過解構貨幣及它的象徵,探究全球貨幣戰以至政治角力,同時也隱喻藝術品、藝術市場和金錢之間的微妙關係。

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出的「貨幣戰爭」作品系列,是中國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在1962年到2000年之間流通,也是1949年後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貨幣,經歷了中國發生空前巨變的幾十年間,可說是見證了中國近代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好像其中的五分錢,莫說是香港人,相信年輕一輩的內地朋友也不會有印象。藝術家把貨幣分成「新」和「舊」一組,「新」貨幣以硬邊抽象形式表達,線條筆直銳利,「舊」貨幣的邊緣故意模糊,在投影效果下顯得更隱約不定,更接近表現性的抽象和立體雕塑的感覺。兩者並列互相呼應,既是新舊/時間的對比,也是印刷/繪製、符號/記憶的對比,反映社會變遷和歷史發展的軌迹。相比兩年前以色彩呈現貨幣圖案,徐渠人民幣系列用的線條,將極簡的意念推到新的領域,所有偏離主題的不必要元素都摒棄了,顯得更為純粹。

雖然藝術家的創作初衷是探討各國之間貨幣戰和藝術市場的問題,有趣的是,今天看來卻別有一番感受。這邊廂因為疫症關係,政府鼓勵無現金交易,以往未接受電子貨幣的朋友也紛紛下載不同的電子貨幣程式,加速了電子貨幣的發展,在不久將來,實體貨幣會否有另一種歷史意義?那邊廂美國政府為了經濟復甦勢必「大印銀紙」,不知道數字有多少個零!這個貨幣遊戲,愈來愈像一座迷宮!

文:蘇媛 圖: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蘇媛,一位業餘藝術愛好者,早年留學英國倫敦,學習東方文化和中國藝術,曾參與藝術拍賣、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研究範圍以玉器和近現代中國書畫為主,經常出沒香港和內地的拍賣會與畫廊,遊走於藝術和商業之間。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