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藝術館 跨感官愛的故事

2021-01-14 00:00

去年不少藝術文化機構因疫情而轉變策略,嘗試以線上形式進行實體無法舉行的活動。好像去年因疫情而幾度閉館的香港藝術館,也開始探索線上形式的可能性,增添年輕活力,最近邀請了本地劇團Banana Effect創作網上互動劇場《愛與不愛》,以嶄新形式引領公眾走進藝術館的寬廣世界。《愛與不愛》糅合了舞蹈與形體表演,以兩種視點穿梭香港藝術館,展現獨特的都市愛情故事。這一場愛的故事,折射了對藝術的深沉之愛。

香港藝術館於2019年底重啟,卻因疫情而數度閉館。香港藝術館館長(學習及國際項目)胡佩珊說到,團隊着力為重啟後的香港藝術館重新定位,嘗試以新的角度探索何謂藝術,也展現新舊兼備、多元萬象的館藏,以及城市與藝術館的關係,因此推行了《五官感應藝術館》的網上節目,以跨媒介、跨感官的方式引介藝術予大眾。

此節目分成三個章節,包括由香港青年協會文化藝術組創作的《飄流風景:無伴奏之音》、藝術家曾文通創作的《聽缽看海:心靈藝術之旅》,以及Banana Effect創作的互動劇場《愛與不愛》。胡佩珊謂,團隊希望嘗試讓表演藝術與香港藝術館的館藏碰撞,迸發新的火花,讓觀眾能以新的視野來欣賞藝術。然而,《愛與不愛》節目現已滿座,觀眾可向香港藝術館查詢有關詳情。

Banana Effect的成員Onnie和King介紹,此次互動劇場着重「講故事」,而目標觀眾不一定是參觀藝術館的恆常觀眾。「主題『愛與不愛』,是想說明對藝術的『不愛』,是因未了解而不懂去愛。」因此故事以兩條敘事線開展,供予觀眾選擇截然不同的路徑,也可體會不同觀看藝術的方式。

他們續說,此互動劇場非以慣常形式來表現。好像當中糅合了各種顏色,讓參與的觀眾可感受藝術品,「我們相信所有人都能欣賞藝術。」除此以外,劇場中更有豐富的身體語言與視覺元素,展示藝術品以外,也展現如一座大型藝術品的香港藝術館建築。

胡佩珊認為,《五官感應藝術館》的網上節目,各自展現香港藝術館的特色,好像《飄流風景:無伴奏之音》嘗試通過耳朵感受城市;《聽缽看海:心靈藝術之旅》則展現香港藝術館的建築特色,如觀眾常坐在海景前沉思。她強調,三個節目皆以不同感官來展示香港藝術館館藏與建築,也嘗試以線上形式接通觀眾的心靈,在疫情的隔離時期也可打開心扉。

Onnie和King亦謂,「藝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讓我們洗滌心靈。疫情期間,觀眾在家中更需要藝術。因此我們也花更多心機讓觀眾能藉此體驗藝術,而且節目若在實體進行,參與的觀眾人數不會很多,倒是線上形式能接觸更多的觀眾,反應踴躍。」他們認為,網上平台有助觀眾接觸香港藝術館,而且線上形式亦可為觀眾創造很多的刺激,如音樂、畫面與肢體動作。「通過Zoom作劇場演出是這一兩年才開始探索,成為一個重要的試驗空間。好像《愛與不愛》也可通過故事與觀看藝術的形式來與觀眾互動。」

問及Onnie和King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互通之處,他們認為藝術為共通語言,具有Common Ground。「《愛與不愛》雖然屬表演藝術,但也有視覺藝術的元素。表演藝術作為媒介,連繫藝術館的各部分與元素。」

他們舉例,劇場中出現的香港藝術館館藏,也有表演藝術的形式。好像他們以動態的律動來展示其中一件雕塑的靜態形式,亦通過演員的節奏與身體語言,表現雕塑的物料與形象。此種交流互通,無疑為香港藝術館與《愛與不愛》豐富內容及層次。

事實上,Banana Effect亦常打破常規,以獨特的形式創作劇場作品。好像他們將於下月舉行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迴宮》,同樣於線上舉行。作品也以演員豐富的身體語言、聽覺與燈光等元素,來呈現因大城市而引發的精神病患問題,讓觀眾猶如置身迷宮,也是別樹一幟的嶄新嘗試。

文:觀青 圖:香港藝術館、Banana Effect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