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傳承 藝術學院創意二十載
2020-12-17 00:00
以四學科為支柱
《XX──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下稱《XX》)由香港藝術學院署理院長陳育強教授為總策展人,並分別邀請四位學科統籌(Coordinator)擔任展覽學科策展人:黃麗貞(陶藝)、香建峰(繪畫)、黎健強(攝影)、林嵐(雕塑)。陳育強提到,學科統籌與學生較密切,也更為熟知學生的藝術創作方向與形式,由他們擔任策展人,更能有效選取作品。
數位策展人在展示學生作品時,亦同時思考媒介的特性與更多不同的可能,提出嶄新的問題引領觀者思考。陳育強舉例,在陶藝部分,除了展示傳統與技術的關係,亦同時思考陶藝能如何作為雕塑材料;繪畫方面,除了香建峰較多作素描與油畫外,另一導師馬琼珠的繪畫風格則較傾向混合媒介(Mixed Media),也能引領學生作更多元化的嘗試。
他亦提到,攝影範疇而更注重思考的過程,在拍攝前須作多番設置。而在雕塑範疇,林嵐亦自有其獨特的見解。「她作為資深的雕塑藝術家,充分運用與糅合不同物料。好像她近來喜以光、編織物與木條作素材創作,並注重空間裏的裝置。」藝術家作為導師,也因其獨特的風格,引發學生思考不同媒介的特性與可跨越之處。
師生也同場
陳育強形容,四種媒介乃展覽的支柱,策展人盡量選取能折射主題與媒介的作品於展覽中展示。《XX》亦展出香港藝術學院開校以來的藝術家作品,從而展示四個學科領域及媒介,從二十年前開學時早已出現。好像何兆基、余偉聯及謝明莊等資深藝術家的作品,亦於展覽中呈現,藉以更全面地展示四種媒介於香港藝術學院的發展脈絡。
另外,他亦提到,展覽一方面展示學院現時學生的作品,另一方面亦着重展示學院的發展。他舉例,藝術家馬琼珠是藝術學院的首屆繪畫畢業生,現時亦於學院中任教。展示她的作品也能呈現出這種微妙的轉化。「不少藝術學院中期與早期的學生,後來也在學院擔任老師,除了馬琼珠,張煒詩亦是首屆的陶藝畢業生,現時亦於學院中任教。在展覽中展示他們的作品,更見傳承的意味。」
陳育強認為,香港藝術學院的設立,給予本地藝術教育新鮮活力。「藝術學院在2000年設立時,只有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乃唯一學位頒授的課程,香港浸會大學的視覺藝術院也是2005年才成立。而香港藝術學院跟澳洲的RMIT合作,能賦予學生國際性的藝術想像。」另外,他亦提到,藝術學院除了錄取一般的中學畢業生,亦有不少已具工作經驗的較年長學生,他們對完成作品的要求更高,也對繼續發展藝術的實踐與想像有所不同。
疫情下的挑戰
陳育強也提到,展覽除了展示作品,亦有另一重要意義——義賣。「展覽中的義賣收益,將撥予藝術學院的獎學金及用作非恆常開支。由於銷售的原因,讓不少作品增加了『可供出售』(Sellable)的元素,因此是次展覽的完成度甚高,也讓參觀者較容易理解。」
他也提到,部分作品乃難得一見。好像何兆基在展覽場內擺放了巨型的作品,林嵐也創作了不少數量的作品,儼如一個小型的個展。
疫情之故,陳育強坦言對舉辦藝術學院二十周年展,帶來很大的障礙,暫時只設私人觀賞及線上展覽,他笑言,展覽變成了「Ghost Exhibition」。展覽亦出版刊物,記錄學生對不同藝術媒介的想法,以至對藝術學院的想像,也能作重要的記錄與傳承。
《XX──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
網頁:www.hkas-20xx.com
文:觀青 部分圖片:香港藝術學院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