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教室】國際學校與傳統學習 學習模式大不同(上)

更新時間:18:48 2021-06-17
發佈時間:07:00 2021-06-18

近來愈來愈多家庭計畫移民,加上在可見的將來,本地學制也將會迎來改革,不少家長都向我們查詢,希望為子女安排入讀國際學校。今個星期起一連兩期,我將與大家比較國際學校與傳統學校之間的一些差異!


探究為本的教學方式
香港的國際學校,一般是以國際文憑小學課程(IBPYP)或英國學制組成課程架構,兩者同為採用「探究為本」的教學方法(Inquiry-based Learning)。


老師會透過課堂及活動,去鼓勵學生多作發問,從生活中出發,去思考及探索不同的新事物。相對於傳統教學,國際學校更為崇尚自主學習模式,就是從學生出發,讓他們「學」到不同的知識,再加以靈活運用。


正因如此,老師的資質就顯得十分重要。他們的角色往往是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正確的方向,繼而發展出自主探索和領悟能力。老師需因應每位學生的性格及特質,協助他們一步步作出思考,幫助他們看得更多、更遠。


相反,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校會以「習」作為教學的主要模式,老師會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再用大量操練才將知識鞏固。這樣的教學方法固然能夠幫助學生牢記課文上的知識,但同時卻欠缺了對課本以外發掘新知識的技能。


與傳統學校的方針大不同
誠如上文所述,探究為本的教學法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因此老師的角色往往至關重要。


若老師具備足夠的觀察力及引導學生進步的能力,往往能夠令學生培養出自我探究的精神和思維;若老師未能全面及適當地協助學生,有機會令學生找不到方向而在學業上迷失,這同時也是國際學校的「探究為本」方針其中一項不足之處。


儘管不少傳統學校希望改變原本以「習」為先的教學模式,但由於香港傳統教學制度教師未必接受過相關的訓練,在應用這項新穎教學模式的同時,或會感到無所適從;加上傳統學制的課程內容繁複冗長,若以「探究為本」、「自主學習」的教學方針作指導,學生未必有足夠的時間去發掘及思考更深層次的知識及學問。


適應程度因人而異
不少家長在了解過國際教育的教學模式後,都會對這項壓力較少、講求自主的學制心存嚮往。然而,這種教學方式卻又未必適合具備不同學習模式的小朋友就讀。


國際學校的教學理念以學生出發,因此學生本身的性格和學習模式就顯得重要。適合在國際學制下學習的學生,需要具備將不同事物及知識連結起來的能力,而且擁有將事物拓展開去的聯想力,才能夠在國際學制下盡情發揮。


此外,國際學校鼓勵學生自行探索新事物,平常操練及考試也相對較少。我本身從事國際教育,但只要能夠為學生提升學習效率,其實並不反對傳統學校所重視的操練。


對於資質較差、而且在連結知識方面的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國際學校的教學方法下,若未能透過老師協助而找到正確方向,就很容易感到迷失。


下期繼續與大家分享國際學制與傳統學制之間的其他分別!


作者:胡嘉瑩(曾是IB狀元,畢業於劍橋大學經濟系,現任Cana Academy Limited 的創辦人之一兼教育專欄作家,亦是IB考官。精通國際考試課程(IB/GCE/ GCSE/AP),擁有豐富教學經驗。)


 


延伸閱讀:
【IB教室】挑戰牛津英文及歷史學系


【IB教室】A-Level公開試取消後成績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