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童身授】為子女揀學校 應該合乎他們性格 抑或要跟他們性格相反

更新時間:13:46 2021-05-11
發佈時間:13:24 2021-05-11

548期(20201119日)的專欄跟大家分享了《學習的不同模式》,當中提到「一切從選校開始」,內容指出父母應該選擇一所教學理念跟孩子性格匹配的學校,而不是聚焦孩子弱點,然後故意選一所學校以改造孩子性格及行為,例如孩子性格活潑就故意選一所嚴格的學校,讓孩子「學規矩」;或孩子比較慢熱,就選一所活動教學的學校,讓孩子活躍起來,學習也變得更有壓力(對!本來香港的教育就很有壓力,現在除了學習更要改變性格及行為)。


文章出街後,有部分朋友找我了解更多,他們認為學校是學習的地方,除了知識,當然包括行為!如果每個決定都要以孩子的本性作依歸,這樣孩子的行為豈不是沒有改進?所以我想透過這次的分享,讓大家更了解我的想法。


評估中了解孩子行為
首先,即使依着孩子的性格選校,也不等如孩子的行為沒有進步,他們在學校裏一樣會學到「規矩」,同樣地會學到「社交」,只是要求程度不同罷了。而且,在起步時,這些學校的要求,更貼近孩子當時的水平,這樣,學習就更有效果、更有成功感!


此外,這話題也讓我想起一些曾遇過的孩子。我有為他們做一些甄別評估(Screening) 服務,甄別評估並非診斷性的評估,目的在於了解孩子的行為及某種特別學習需要(如自閉症、過度活躍症、或其他情緒問題)的風險,再作介入及訓練。大部分的個案都是幼稚園老師透過日常課堂觀察孩子行為,然後向家長建議作進一步評估,簡單的說,就是老師認為孩子的行為有異常情況,建議家長跟進。


在我接觸的的孩子當中,有很多個案需要被轉介到健康院或政府醫院作診斷性評估,但也有明顯的比例,是正常發展的孩子。為甚麼會這樣?老師們每天面對幾十名小朋友,難度是他們的觀察出了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需要了解老師們憑甚麼準則作出判斷。


老師判斷的落差
每所學校都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及方針,因為這些理念及方針,自然就會有「目標學生」,究竟是天真活潑,還是循規道矩?


假設在面試中,學校取錄了大部分循規道矩的學生,而部分活潑的孩子,可能面試時老師「走漏眼」成功入學,結果其行為在課堂上可能就會顯得搗蛋搞事,這樣子就可能被誤以為有特別學習需要。


我印象最深的一名小男孩,他的老師認為他患上了幾種心理症,害得媽媽非常擔心,結果這名小男孩其實只是有點怕生,所謂的心理症,在評估的結果顯示都未有存在風險呢!


這個例子旨在讓父母們知道,在學校裏孩子面對的要求,可能跟他們本身的行為標準相距甚遠,也跟他們的性格南轅北轍。人的一生也在學習,如果在學習初期就遇到這樣的挫敗感,我們還能奢望孩子會愛上學習、自發學習嗎?


最後,也得提一提,如果老師向家長建議孩子接受評估服務,父母都應該聽從其建議,讓孩子的情況得到及早介入的機會。畢竟,老師的觀察在大部分時間,也是準確的!





作者:程衞強(Victor Ching)(香港及英國註冊心理學家、認證靜觀導師,並有多個國際認證專業資格、心理學(特殊學習需要)及管理學雙碩士學位。曾任本港註冊幼稚園及幼兒學校校監,現時為私人執業心理學家,並擔任多所大學客席講師工作。Victor活躍於傳媒及社交媒體,曾接受電視、電台、報章及雜誌訪問超過數百次。專頁︰http://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VictorChing


原文刊於2021218#560親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