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區名校】高主教書院 中小幼三校一心 宏揚創校精神

更新時間:17:01 2021-05-05
發佈時間:07:30 2021-05-04

港島區向來以多傳統名校見稱,但它們很多都以「純男校」或「純女校」為主,要找一所設有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的男女學校,更是少之又少,高主教書院可說是其中之一。


該校創辦於一九五八年,是天主教香港教區學校。逾六十年來屹立於中環半山羅便臣道,學業成績優秀,並培育不少名人校友。學校於二零零八年起由男校轉為男女校,其小學部亦於同年遷往灣仔,幼稚園部則於二零一二年在北角復辦,使幼稚園、小學、中學重新接龍,為家長提供多一個具吸引力的選擇。


三校雖分散於不同地方,各校師生校長卻關係密切,教育理念和辦學目標一致,即使今學年中學部有新校長上任,亦同以拉丁文「In Constantia Fortitudo」,即「堅毅力行」為校訓,並以天主教教育的五大核心價值──生命、家庭、義德、真理、愛德培育學生。


高主教書院的中、小、幼並不是完全的一條龍,小學部屬私立學校,中學部為其直屬中學,是一所資助學校,而中學部 在扣除自行收生的學位後,可為小學部保留最多八成五的學位。儘管如此,幼稚園部及小學部校長皆認同家長都是一心一意選擇高主教書院。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校長林銀燕表示,「我們三位校長皆希望做到三所學校『一條龍』的價值培育,在學生十五年的學習階段裏,為他們灌輸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而當中最重要的是愛的教育,學生能學會顧己及人,在高主教書院創校逾六十年來,就可以看到很多校友回饋母校和社會。」


實現一條龍精神
中、小、幼多年前位於同一校址,三位校長表示即使是現在,學校間的聯繫仍十分緊密,絲毫沒有受地域所局限。高主教書院新任校長楊世德指,「中學、小學、幼稚園有這樣的串連,相信我們在港島區是僅有的。我們在課程剪裁、培育學生的方向和理念也是一致,這是我們的特色。」三位校長皆表示學校雖然並非一條龍,卻能做出一條龍的模式和精神。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校長傅慧玲指,令他們尤其驕傲的是三所學校關係之親密,「我們一家人的感覺非常重,由於我們有逾六十年歷史,現在已有三代,由爺輩到孫輩,都在我們這裏畢業。」


中小幼緊密溝通
要知道三位校長是否「賣花讚花香」,從他們實際的聯繫工作便可一探虛實。傅慧玲校長指,「幼稚園階段,家長最關心的便是小一銜接,每學年我們兩校的副校長、主任、老師最少會有兩次課程交流。而最多家長心儀的當然是我們的小學部,因此小學部甚至會為低班家長辦家長會。」在疫情期間,幼稚園邀請小學部為家長舉辦了六場網上家長會,「場次之多全因我們以小班形式進行,每場只有三十名家長,希望他們有更多發問的機會。」


而中、小學校交流方面,楊世德校長指,教區委派剛卸任的中學部校長盧詠琴女士為小學部校監暨中學部校董,務求令中小學合作更緊密無間。例如,中學部每年會有三次派老師到小學部開會,「我們會商討來年教育計畫,或交流彼此的關注事項,務求提升中、小學的一致性。」另外中學部和小學部都會在課程中融入「仁、義、禮、智、信」等概念,就連教師發展日,兩校亦會聯合舉行。


「高記」大家庭 多代以愛同行
中小幼密切的聯繫,令學校仿如一個大家庭,楊世德校長以中學部的「高檔」年宵攤位為例,「這是我們中學部一年一度舉辦的大型活動,小學和幼稚園部每逢新春都期待着我們宣傳『高檔』,我們單是內銷已回本,全校上下都十分支持。」傅慧玲校長補充道,「這活動更讓我們的家長、學生,看到這班中學部的大哥哥、大姐姐將年宵攤位籌辦得有聲有色,也會視他們為目標和榜樣。」


林銀燕校長指,緊密的交流活動,令學生對高主教書院大家庭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我們的學生都會說:『我要升上自己中學』,而非『我要升讀高主教書院』。」


幼小天主教全人教育
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沒有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其課程以天主教核心價值為教育基礎,並以活動教學為框架,讓小朋友從體驗中學習。傅慧玲校長提到:「不少幼稚園都會有『認識自己』的學習主題,而我們會透過感官遊戲、實物操弄、經驗分享等,讓幼兒認識自己,以及欣賞每個人的獨特性。」因此學校設計「保護雞蛋大行動」,讓學生感受家人的愛護,同時感謝天主創造及賜予生命,「學生需要整個星期無時無刻帶着雞蛋,感受家人照顧自己時的無微不至,從而學會孝順父母。」


而小學部林銀燕校長認為,從幼稚園起推行愛的教育,是希望學生能將愛延續開去。「我們知道每名學生也有自己的才能和亮點,學校盡量為學生締造平台和創造機會,讓學生發揮才能、發光發亮。」因此小學有很多活動,包括STEM、自主學習、e-learning等,「讓他們發揮小學生的特質,例如他們對世界有很多疑問、想法是很天馬行空的,我們便幫助他們去嘗試、體驗和經歷。」


提供機會實踐愛
學校可以通過教育灌輸不同價值觀,但學生是否吸收到呢?始終行動最實際,林銀燕校長指出:「我們在知識層面上教導學生要愛人如己,更會設有宗教周讓他們去實踐愛德的行為,例如有蒙眼午餐、食物銀行等捐贈活動,希望學生從小學會感恩之餘,也懂得與人分享並把愛延續開去。」


愛的實踐當然不止於學生,老師的身教尤為重要。楊世德校 長認為學校的關愛工作做得很全面,「不少家長都認為我們真的很照顧他們的子女,因為我們不會說那些學生較出色、那些較遜色,在我們眼中每位學生也是寶,個個都有潛能可發揮。」


 


新校長風浪下掌舵 穩中求變
於今學年接棒的楊世德校長,已在高主教書院任職三十三年。疫情下掌舵,他致力穩中求變,有信心在老師團隊的合作下,帶領學校面對挑戰。楊世德校長認為學校的責任不只是確保學生的成績達標,更要多方面裝備學生以應付瞬息萬變的新世代。


「我希望高主教書院的學生能有國際視野和對社會有承擔,所以我們透過學生支援為他們建立良好價值觀,讓他們無論是對自己、家庭,還是社會都更有責任感和承擔。」


裝備時代新能力
而楊世德校長又提到解難、創意和批判都是他未來想為學生加強的能力,「在新世代下,我們的年輕人最需要的是創意,你不能夠再複製舊有概念。而創意之後,要懂得批判性思考,再利用解難能力將創意具體地呈現出來。」因此楊世德校長認為三個能力環環緊扣,缺一不可。「最後是AQ(逆商)和EQ(情商),當面對逆境和萬變的未來時,這兩項能力尤其重要。」


要培養學生成為領袖,楊世德校長認為演說的能力必不可少。「他們站出來要有膽量跟大家說話,更要懂得與人溝通。然而,即使學生表達能力強,也未必有調解的能力。我認為懂得調解即讓雙方達致雙贏的局面,而且不會破壞關係,達致互相包容和互相尊重的效果。」


新設教學中心 供老師拍教學影片
為配合現今的教學需要,學校獲校友會基金會、家長教師會和校友會的支持,於今學年開設ELITE Centre(E-Learning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Exchange Centre)。這個中心專為老師而設,內設三間獨立電腦房,可供老師拍片、剪片、做實時網課等,亦有共享空間讓老師進行交流或直播。楊世德校長表示有見網上教學愈趨普及,「老師於校內尋找拍片空間時有困難,因此盼望這個中心能促進老師交流電子教學心得,令教學更上一層樓。」


加強電子教學 數據追蹤學生成績
要維持學生在學業上的高水準表現,自然需要長期貼身跟進學生的成績。學生在學校修讀六年,要求每位老師對每位學生的歷年成績抱有全面理解,未免難以做到。況且,社會日漸複雜,影響學生的成績因素眾多,亦有必要引入新思維去認知及反思學與教成效。故此,近年高主教書院引入大數據技術,通過校本編寫程式追蹤和分析每位學生從中一至中六的歷年成績,務求學生在校內及校外均不斷增值,追求進步。


及時貼身改善成績
楊世德校長指出,「初中的學習內容較簡易,要考取六、七十分並不難,但這是否代表學生將來在公開考試中能考取好成績呢?」透過數據追蹤,老師便能及早作出針對性的協助。


負責學生成績數據追蹤的林栢源老師指:「數據追蹤能為老師提供客觀數據,及早識別問題,因應學生能力和表現調整教學進度,盡早為學生提供適切支援。數據追蹤亦可協助同工檢視學與教的成效,有效協助同工在教學上精益求精。」


人工智能學習新趨勢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助理院長(外務關係及知識交流)霍偉棟博士是高主教書院的舊生,亦是該校的家長。他代表香港大學電子學習發展實驗室跟不同學校發展電子學習,而高主教書院是其中之一。「我跟學校合作辦了VR Cave、3D Printing等來配合STEM教育的推展,未來希望能將人工智能結合運動帶進校園。」這一項目是利用人工智能視像鏡頭紀錄運動員或學生的運動過程,再透過電腦數據分析其表現。「這不只是學做運動,學生更可藉此學習編程、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識,更重要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電子學習反轉教室
高主教書院推行小班教學多年,由原本每班三十三人,減至每班二十六、七人。副校長談國軒指每班人數減少,並不代表學習效能一定會提升,「我們認為要提升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以及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才能真正改善整體教學質素。」於是學校引入「反轉教室」教學方法,「即學生在家觀看老師的教學影片並預習,到課堂時間師生就能有更多時 間互動和討論,現時我們有數以千計的教學片段讓學生觀看和學習。」而霍博 士作為家長也看見電子學習法的確能提升兒子的學習興趣,「學校將整年的課程放在網上,學生便可按自己的學習進度來調整。」


鑑古知今 從文物中學歷史
「究竟歷史可否被觸摸呢?」校友李宗鴻是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和古美術顧問,他小時候有這樣的疑問。「我大學時期主修哲學,副修宗教和歷史,讀書時期對中國歷史很有興趣,便會思考古董、文物跟我們日常生活以及歷史的關係。」


李宗鴻後來協助教育局起草中學中史課程,「我認為中史科可作為試點,將文物融合課程,因此便以母校作首所設立中 外文物館的學校。」於是李宗鴻將他的部分古董、文物收藏品捐贈給學校作為文物館的展品,「一部分會作恆常展覽,而另一部分的展品則會作借展之用,之後再借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博物館作巡迴展出,藉此提供更多機會讓學校跟世界各地進行交流。」


博物館變成課室
李宗鴻引述白先勇曾說過的一句話,「男兒以理工為上,法商次之,文史則屬下乘」,他指「近一百年來中國人都看輕文科,但其實文科變得愈來愈重要,社會上很多崗位都需要有文科人。」他提到甚至是外國大型金融機構的高層都是文史出身,因為他們會以另一角度去看甚麼是投資。


李宗鴻認為「文、史、哲可幫助邏輯思維,以及實踐處理龐大資料的能力。」而歷史文物可以印證歷史,補足歷史文獻的不足。「讓博物館成為課室,便會發現不只是歷史,及至文學、藝術、化學科都牽涉得到。」他盼望能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藉此反省過往、把握現在以及展望將來。


舊生老師 心繫母校
高主教書院有多達十一名舊生老師,副校長鍾文毅是其中一位,「我在『高記』長大,從幼稚園起便在這裏讀書,走過小學、中學、預科的生涯,畢業後更回來教書。很多人會覺得這只是一份工作,但對我來說更像是回家一樣。」能夠在高主教書院度過無數個春夏秋冬,鍾文毅心裏滿是感恩,「感恩家長放心將子女交給我們這些『大師兄』來教導,將那分愛不斷延續下去。今年也有新加入的舊生老師,我們之間的 brotherhood(兄弟情)真的很強。」旁邊的家長聽到後也笑指看到一班舊生一表人才,也很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為一分子。


家長校友 成最強支援
高主教書院的家長、校友和學校三方的關係都非常密切,這為學生成長奠定穩固的基石。家教會會長陳嘉敏 (Vivien)指,「家長會是家長和校方之間的溝通橋梁,只要做好這個中間人的角色已足夠。」


尤其疫情期間,學校提供了很多支援給家長,但如何令眾家長即時接收到相關信息,家教會的角色便十分重要。「很多時家長會有很多訴求,同時又很心急想知道學校的安排,我們的工作便可讓雙方能有效地溝通。」例如在停課期間,有家長指出子女要長時間對着熒幕上課感吃力,家教會便即時收集意見並向學校反映,最後學校很快便調整時間表,變成每兩小時一個小休,並加入午休時間。


校友培育下一代
校友會副主席楊志豪(Raymond)認為高主教書院是一個大家庭,「並沒有分家教會、校友會、老師,因為我們從小在這裏長大,基本上這裏的老師也是我們的師兄弟,這樣的聯繫相信沒有另一所學校可以做到。」


今屆校友會的主題是Connect (聯繫)、Engage(參與)和Create(創造),「我們聯繫的不只是校友之間,更是聯繫整個高主教書院的大家庭。」透過舉辦活動讓全校上下參與其中,並透過各行各業校友之力為學生締造平台, 創造傳承。


Raymond指今年是校友會第十三年帶領同學參與年宵攤位,「每一年也累積了知識和經驗,下一年就會做得更好。」他透露今年或會加入「直播帶貨」,為傳統年宵加入創新元素。各範疇的專業人士如會計、初創等校友都會幫助學弟、學妹籌辦年宵,為他們出謀獻策,全因「學校的團隊不只是老師,校友和家長也是一分子,有共同願景推動學校發展,將『高記』精神承傳下去。」


傳統男校加入女生
近年愈來愈多家長送女兒到高主教書院就讀,不過仍有家長會擔心女兒來到一所男生居多的學校會否無法發揮,談國軒副校長指曾有風紀隊隊長是女生,認為很多女生在不同的崗位上也能獨當一面。


家長鍾秀雲的女兒正是高主教書院的「男校女生」,「我的丈夫也是高主教書院的畢業生,儘管女兒知道這所學校男生居多,仍斬釘截鐵說要入讀。女兒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懂跟男生相處並建立友誼,發現原來成為『男校女生』比想像中開心。」


文:王渲茼 圖:陳鐵剛、受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


 


原文刊於2020年11月12日#547親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