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童年】抗疫疲勞 音樂療傷

更新時間:12:24 2021-05-03
發佈時間:07:00 2021-05-03

本港雖已開始進行接種疫苗,然而注射後防疫意識仍不可鬆懈,抗疫疲勞下,不妨借助音樂療傷,改善情緒健康。


有別於普通聽音樂
註冊音樂治療師(RTM)馮靜嵐說:「我們平日聽歌一般較隨意,多數按當下心情或個人喜好而定,音樂治療則由治療師通過音樂活動、輔導技巧及配合心理學,以助改善參加者的生理、心理、社交和行為。當中包括唱歌、聽音樂、玩樂器、作曲、音樂遊戲等,參加者毋須擁有任何音樂 背景。療程是有計畫、目標、有科學根據地利用音樂;正規音樂治療必須由註冊音樂治療師進行。」


生理上沒副作用
音樂治療屬非入侵性療法,過程中治療師不會處方任何藥物予參加者,故生理上沒副作用。參加者不受身體機能限制(聽障除外),嬰兒、老人、 失語、行動不便人士都能參與,有些父母會帶孩子來接受音樂治療,改善孩子情緒及行為問題。


馮靜嵐曾接觸一位中學生個案,發現他對鋼琴演奏感興趣,故為他設計樂器演奏、作曲及作詞活動,藉音樂讓他說出他尋死的原因,紓發日常生活壓力。於即興創作中,她會提問一些問題協助參加者反思生活,例如為何音樂偏向較細聲?平日與人相處時是否很少發聲?剛才的音樂節奏很慢,生活會否一樣缺乏動力?下次會否嘗試彈奏較大聲的樂器作出改變?治療師也會協助創作歌詞,並按他們的創作配上和弦,讓他們從音樂中紓發情緒。


減低壓力荷爾蒙
疫情下港人身心大受影響,有哪些音樂療法可提供給大家?她建議大家聆聽音樂或唱歌(包括流行曲)都可放鬆身心,減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 泌,令大腦釋放更多快樂荷爾蒙多巴胺,為身心減壓。如選擇聆聽節奏緩慢的音樂,大家須注意音樂速度。每段音樂都以每分鐘「節拍數」(BPM)計算,35至45BPM為極端地緩慢,200BPM為最急板。建議大家選擇聆聽大約60BPM的柔和純樂曲,有沒有流水聲亦可。


文:衞兒Hygibaby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原文刊於2021年3月18日後564親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