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童身授】如何管教

更新時間:13:04 2021-05-03
發佈時間:07:00 2021-04-23

近日開辦正向親職訓練課程,在課堂上學員提到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似乎比跟幼兒或小學階段的孩子溝通更具挑戰。孩子大約高小左右,父母會發現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也會受朋輩的影響,從手機遊戲、語言、態度等,變得更有自己一套。


跟「麻煩兩歲Trouble Two」的孩子不同,我們只要給予適當的選擇權、話語權,他們似乎就已經很受用;但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就是有自己的一套,他們可能會用說話故意挑戰你,也可能行為上完全違背你的想法及期望(例如機不離手)。究竟,我們可以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及訂立規矩呢?


親子關係
在說規矩前得先說明關係的重要性。這個親子關係,並非由青春期才開始培養,而是要從小建立,例如親子溝通的時間、遊戲時間等。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會以朋輩為榜樣,父母角色的影響力慢慢變小,所以父母也需要有一個「朋友」的角色,讓孩子在需要時仍然可以跟父母分享、學習。而且「朋友」說一句勝過「父母」說十句,這樣的話,何不當他們的朋友?


坦白溝通
在跟孩子溝通時,父母宜解釋背後原因,而非一言堂地表示孩子應有的行為。以使用手機為例子,我會告訴他屏幕時間太長的禍害,也會告訴他時間安排的重要性、父母的擔心等等,也會告訴他明白他想要跟朋友溝通及互動的需要,讓他知道父母也明白他的需要,並非單向的需要孩子符合父母的要求。


溝通行為合約
做好上述的重點後,父母可以與孩子一同訂立行為合約,這份合約並非單向,父母要記得,我們也有行為是孩子不喜歡的,我們要一視同仁理解他們不喜歡的原因,當然可解釋我們的顧慮,但及後就要討論如何滿足雙方的期望。行為合約應包括應有行為及後果,並且大家都願意遵守和可行,例如後果是不容許玩手機一天,但原來手機及密碼都在孩子手上,這個後果就可能無法執行。


逐步放寬
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父母就會放寬對他們的限制是好事。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一下子放得太鬆,孩子未來得及理解「權利及義務」,就一下子擁有太多的權利,卻忽略了應有的限制。舉個例子,我大孩子已經小六了,在小五時,他的同學開始有自己的手機,同學間也會用通訊軟件溝通,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有了自己的手機,但沒有手機密碼。聽過很多父母分享,擁有手機後孩子變得機不離手,引發親子衝突。於是,我和他溝通了使用手機的限制,至現時為止,他在使用前,仍然需要先詢問我,因為我仍然未告訴他手機的開機密碼!


讚賞正面行為
最後,父母除了設定孩子的行為限制外,其實最應該將焦點放在正面行為上,坦白地跟孩子讚賞他們某些行為讓父母感到喜悅,讓他們知道,他們的行為得到父母的認同,久而久之,正面行為就會自然增加,並且減少負面行為的了。 


作者:程衞強(Victor Ching)(香港及英國註冊心理學家、認證靜觀導師,並有多個國際認證專業資格、心理學(特殊學習需要)及管理學雙碩士學位。曾任本港註冊幼稚園及幼兒學校校監,現時為私人執業心理學家,並擔任多所大學客席導師工作。Victor活躍於傳媒及社交媒體,曾接受電視、電台、報章及雜誌訪問超過數百次。專頁: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VictorChing


 




程衞強(Victor Ching)
程衞強(Victor 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