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同理心 專家反問小朋友:當你傷心時仲畀人鬧你會點?

更新時間:21:09 2022-09-21
發佈時間:10:00 2022-09-22

生命教育又稱價值觀教育,旨在培養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更希望他們有全人的發展。當中包括很多做人的素質及成年人希望小朋友具備的品德,而同理心是其中之一。今期我們請來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林秋霞(Sharon)分享如何教導小學生同理心,以及談一下同理心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好處。

透過體驗式活動,孩子更能領悟及將同理心應用於生活場景中,設身處地去感受。
透過體驗式活動,孩子更能領悟及將同理心應用於生活場景中,設身處地去感受。

 

Sharon表示同理心可以調整次序拆成理、心、同。「『理』即理解別人行動背後的原因、處境,可能他們曾經歷過某些事情或受其人生際遇所影響;『心』是指先理解他人,再用心代入對方感受。假如你遇到相同情況,你會如何處理?學懂易地而處,感受別人需要;最後才是『同』,有同行的意思。」她認為在不理解對方,不代入別人感受的情況下,是很難做到同行的,即使幫助也是十分有限。「很多時候我們都從自己角度出發幫助別人,但這樣是否真的幫得到?別人可能根本不需要你幫忙!在某些情況下,別人需要的並非甚麼實質的建議或幫助,而是陪伴。」她亦指出「同情」與「同理」同樣重要,但卻有所分別。「兩者程度不同,先有同情,再有同理,有同情不一定能同理。」而同理亦不等於同意。「同理是既理解,又能代入別人的處境及感受。」

近年的社會事件、疫情、網課,Sharon形容「大家的心都受傷了」。「大家都在擔心身邊家人朋友染病,而網課除了面對日常的學業壓力外,還要應付網絡中斷、家裏背景嘈雜等問題。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小朋友不理解大人,大人不理解孩子;老師不理解學生,學生不理解老師。」希望彼此之間能夠互相體諒,正是Sharon推動同理心教育的目的之一。「這些年,大家都活得好不容易。有多少難過被理解,有多少心聲被聽見,有多少需要被支援?若路途上,有人理解、明瞭,甚至同行,再苦澀的旅程,大概可以走得更溫柔,更堅穩。」

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 及「失敗教育」發起人林秋霞。
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 及「失敗教育」發起人林秋霞。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現時Sharon會應邀到不同學校舉辦活動,以一連數天的形式進行,當中會按孩子步伐,調節所設計的重點。「取材自活動中發生的經歷,跟他們在真實的場景中,學習及裝備同理。」對小學生而言,說同理心有多重要,或許未能一時三刻體會。於是,Sharon在活動時會從逆向角度,跟他們一起探索:「當你傷心難過時,你最不想聽到甚麼話?孩子紛紛表達意見,責備的話、侮辱的話、輕視的話、否定的話、取笑的話、風涼的話、比較的話、粗俗的話、抹黑的話……我又問,當你傷心難過時,聽到這些話會怎樣?他們說會覺得不開心、受傷害、很痛苦、對方不了解自己、不想再跟對方多說下去,甚至不想再跟人分享自己傷心難過的一面。我再問,你想別人這樣對待你嗎?全場沒有一個孩子說想。那你有這樣對待他人嗎?」全場一片寂靜,良久,場內的孩子,一隻又一隻手才緩緩地舉起。

在同埋心教育下,學會理解、善待自己及他人,不單止對孩子的個人成長有好處,他們的人際關係亦會發展得較好。Sharon更舉例,具備同理心的醫生對比只懂運用知識救冶病人的醫生,出來的效果很不一樣,就是前者更能理解病人的需要。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她覺得同理心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故同理心對孩子未來發展十分重要。「運用同理心先改變自己, 再改變他人,最後為整個行業,以至社會帶來影響。」

同學在活動中表現積極投入,十分踴躍。
同學在活動中表現積極投入,十分踴躍。

 

先善待自己再善待他人

在台灣,生命教育則以天、人、物、我四方面闡述。天,人與宇宙的關係,涉及信仰;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人際互動、溝通;物,人與大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我,人與自己的關係。同理心首要的是讓孩子認識自己,Sharon直言,不認識自己,不懂得聆聽自己內心的感受,又如何理解別人?

活動完結後,不少學生都對此有深刻的感受及共鳴,流露真摯感情。
活動完結後,不少學生都對此有深刻的感受及共鳴,流露真摯感情。

 

Sharon至今已經推行生命教育六年,對於同理心,她有以下的見解:

1.「 同理」別人前,讓我們先「同理」自己。自己都不理解、不接納、不善待自己,我們是沒有能量、胸襟、經驗去同理他人。

2. 看見同理的美好,感受不被同理的難受。同理心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無情心也同樣存在。社會太趕太急,我們沒有時間和空間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願我們能為自己,為他人,存留一點時間和空間,安頓內心,與人同行,也許,這不失為一道開給艱難時代的解憂藥方。

3.「 同理」的心是柔軟的,是溫暖的,也是痛楚的。理解別人,代入人感受,會與人同喜,也會與人同悲,悲喜交錯,苦樂同行,心懷仁義,不忘慈悲。這是對自己的期許。就像電影《奇蹟男孩》(Wonder)說的:「善待他人,因為大家都在世上努力地活着。」

同學在活動尾聲寫下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同學在活動尾聲寫下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文:林詩敏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