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孩子成日發噩夢 最好先調節生活步伐

更新時間:00:22 2022-08-04
發佈時間:05:00 2022-08-04

有朋友問道,他的三歲孩子經常發噩夢,半夜醒來的時候,除了大哭、大叫,更會用手打自己,而且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因此令父母很困擾,擔心是否患上甚麼情緒病。

 

夜驚與噩夢

在回答上面的問題時,我們需要分清楚夜驚與噩夢的分別。無論夜驚或發噩夢,孩子都可能會出現情緒反應,但夜驚的孩子,父母很難將他們從睡夢狀態喚醒,甚至孩子可能是張開雙眼,但就是認不出父母,聽到父母的聲音也沒有反應,不會依從指示,有的更會抗拒父母的觸摸等,如果父母想用擁抱等方式安撫的話,也可能會出現反抗行為,然而翌日醒來,孩子卻可以完全沒有印象!

反之,發噩夢的孩子,父母能夠透過輕拍、呼喚等方式讓孩子醒來,醒來後也會因為父母的安撫而感到安心,父母可以透過擁抱等方式撫慰孩子。翌日醒來,發噩夢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點印象。

 

調節生活作息

父母宜為孩子建立良好並固定的作息時間,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入睡及起床,這樣做有助讓身體適應休息時間。父母會發現,養成這個習慣後,花在哄孩子入睡的時間及精力會大大減少。

而在睡前一、兩小時開始,應該將活動轉換成較安靜的項目,例如故事時間、玩積木、靜觀遊戲等,減少肢體互動的遊戲,電子屏幕更應隔絕(其實按美國兒科學會指,孩子在2歲前應該是「零屏幕時間」!),因為電子屏幕、刺激的活動,會讓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令孩子不能入睡,或者睡眠質素欠佳,受苦的可是父母呢!

 

生活壓力

父母也應該留意日常孩子是否感到壓力,例如入學、升班、轉校、轉換照顧者、搬家等,如果出現的改變越多,孩子面對的壓力也會越大。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預留一些時間讓孩子放空,不要將活動安排得密密麻麻,讓小朋友可以無聊一下,按自己的興趣及想法玩玩具!在與孩子互動時,也盡量由孩子決定玩甚麼、怎樣玩,多留意、聆聽、身體接觸、認同、讚賞,少批評、指引是重點,要知道跟孩子互動與教導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活動,與孩子互動,目標在於建立關係而不是教育。

上述的方法都可以減少孩子發噩夢的情況。至於夜驚,現今對其成因仍未有確實說法,有認為是大腦神經發育未成熟,所以當孩子慢慢長大,情況就會好轉。當然,不同的學說也有不同的解釋,筆者有的父母朋友遇到類似問題,也曾諮詢過不同的專業人士,包括中醫、西醫等意見,同樣值得參考。

 

文:程衞強(Victor Ching)

香港及英國註冊心理學家、認證靜觀導師,並有多個國際認證專業資格、心理學(特殊學習需要)及管理學雙碩士學位。曾任本港註冊幼稚園及幼兒學校校監,現時為私人執業心理學家,並擔任多所大學客席講師工作。Victor活躍於傳媒及社交媒體,曾接受電視、電台、報章及雜誌訪問超過數百次。專頁: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VictorChing

 

延伸閱讀

【親子育兒】專家教3招助孩子對抗誘惑 練出忍耐與專注力

【親子育兒】面對孩子講大話唔使鬧 只需要這種繪本就幫到手

【親子育兒】懲罰唔等於要鬧 4步驟教你正向管教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