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秘笈|親子互動趕走「懶惰」 訓練耐力提升精神【624期】

更新時間:13:37 2022-05-17
發佈時間:00:00 2022-05-19

衞生署去年九月公布有關兒童健康的數據,顯示在新冠疫情期間,學童肥胖問題加劇,其中到母嬰健康院檢查的四歲小童,肥胖比率由二〇一九年的百分之二點八,升至翌年的百分之五,衞生署建議學童增加體能活動時間。有體適能教練表示,兒童從小養成參與體能活動的習慣,例如持續做耐力練習,不單可減低肥胖風險,對肌肉和骨骼發展也有益處,並可提升精神,更有效吸收不同學習內容。

促進肌肉骨骼發育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教練歐鴻斌(Ban)解釋:「耐力指身體活動時的持久力,良好的耐力可使人們在生活和做運動方面都顯得更起勁。舉例說,擁有良好心肺耐力的人,跑步時比較不容易感到疲累。」

他指從幼兒階段開始鍛煉耐力,對孩子日後成長發展有不少好處,不單可強健體魄,而且有助肌肉、內臟、骨骼發展。「持久力愈強代表做運動時能夠持續更長時間,令血液循環更快、新陳代謝更旺盛,使肌肉更結實,並促進體內器官健康發展。」他續說,由於運動時會產生刺激骨膜的反作用,可使骨骼發育更旺盛,所以通過提升耐力增強運動神經,產生刺激骨膜的反作用便會相應增強,有助鞏固骨骼。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教練歐鴻斌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教練歐鴻斌

 

鼓勵孩子完成練習
兒童的身體能力雖然不及成年人發達,但不代表孩子一定特別容易疲累或經常手腳乏力。Ban指出,孩子耐力不足主要有兩個原因——懶惰或身體狀況使然;若孩子是因為懶惰、害怕疲累而缺乏動力活動身體,家長可嘗試利用遊戲互動方式訓練其耐力,發掘孩子喜歡的東西,讓他有目標地活動,並嘗試逐步增加訓練時間和距離。「不要孩子一喊累就立即抱起他,讓他靠自己努力堅持完成練習,才能訓練耐力。」

不過,如家長懷疑孩子是因為身體機能問題致不想活動身體,Ban建議家長及早帶孩子看醫生,尋求專業協助。

公園設有不少適合用來練習攀爬的兒童遊樂設施。
公園設有不少適合用來練習攀爬的兒童遊樂設施。

 

零至六歲耐力訓練
Ban表示,零至六歲小孩在各個發展階段,均有適合的耐力訓練活動,以鍛煉身體不同部位的耐力,以及預防在幼兒時期就出現耐力不足或肥胖問題。訓練方法以家居及親子活動為主,練習耐力之餘,同時增加親子互動。

他補充,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各異,加上領悟力、性格等質素都不同,因此耐力發展階段不會以年齡作確切規範,以下不同年齡的發展進度僅作參考。

1. 零至兩歲
幼兒應能逐漸掌握爬行和翻滾身體的動作。耐力訓練集中加強孩子的協調能力,家長可和孩子在牀上做翻身和四肢爬行的動作,並從旁協助,留意孩子會否因身體壓着手腳致無法翻身。為增加趣味,可用玩具引導他。訓練可用時間作單位,先堅持三十秒,逐漸增加至一分鐘、一分半鐘等。

2. 兩至三歲
以小步步行和攀爬的練習為主。在孩子蹣跚學步的階段,家長需有耐性地牽着他逐步慢行,讓他熟習雙腳站立和步行的姿態及感覺。每次練習可用時間為單位,從步行三十秒開始,之後逐漸加長時間,每完成一組練習後稍作休息。家長不要在孩子一喊累或停下腳步時就急於抱起他,而為了引發其步行興趣,家長可帶他看有趣的事物,例如到公園看花草和小動物。

至於攀爬練習,可善用公園的兒童遊樂設施,例如俗稱「馬騮架」的攀爬架,讓孩子手腳並用、隨意爬上爬落,在玩樂中訓練協調能力和肌耐力。

3. 三至六歲
三歲左右的孩子應已能純熟地步行,可開始做小步跑和跳躍練習。家長可和孩子玩追逐遊戲,當然跑速不要太快,如果在鋪有軟墊的地方進行就更理想,以免跌倒受傷。至於跳躍動作,最初家長可抱着孩子模仿跳躍效果,讓他安心地感受身體處於空中的感覺,之後再讓他自行練習。跳躍動作可有效增強大腿的肌耐力。

當孩子習慣身體離開地面的感覺後,才讓他自行練習跳躍動作。
當孩子習慣身體離開地面的感覺後,才讓他自行練習跳躍動作。

 

Q & A
Q: 如何判斷孩子的身體是否缺乏耐力?

A: 這在生活上有迹可循,家長可多留意孩子的日常表現,如他的行動和反應緩慢、手腳活動笨拙和協調欠佳、臂力不足致拿物件時很快放手、腳力不足令步行很短時間便喊疲累,以及體型肥胖等,都有可能是耐力不足的表現。

延伸閱讀
育兒秘笈|小肌肉一歲起顯著發展 多鍛煉為學習打好基礎【623期】

育兒秘笈|大肌肉支撐成長 注意嬰幼兒發展進度【622期】

育兒秘笈|缺乏運動削弱柔韌度 幼兒勿忘伸展筋骨【6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