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童身授|處理不當行為【621期】

更新時間:03:00 2022-04-28
發佈時間:03:00 2022-04-28

早前網上流傳一名孩子清潔洗手間的照片,原因是他小便時忘記將廁板掀起,弄污廁板。據父母所說,他們已經多次向孩子說明,故決定讓他承擔後果,助他日後養成良好習慣。

善用管教工具
之前筆者探討過「讚賞」,家長可透過讚賞「不兼容行為」,以取代孩子的不當行為(詳情可翻閱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刊於本欄的《小朋友會被讚壞?》)。讚賞當然可以是個有效的管教工具,以增加孩子的正面行為、減少不當行為。除了讚賞外,父母也可以利用「反應代價」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

明確表達要求
在使用「反應代價」前,父母要明確向孩子表明哪些行為是不被接納的;如果情況合適,也應該表明應有的行為標準,例如男孩上洗手間小便時,應掀起廁板等。當然,某些動作未必有「應有行為」的標準,例如在洗手間玩水,那就只需要提示「不可以這樣做」便可以了;也可給予孩子選擇,例如「不可以到洗手間玩水,但你可以砌積木或看圖書」等。

事前說明前因後果
反應代價(response cost)即某些行為的「代價」,讓孩子知道後果並承擔責任。父母應事先講解清楚不接納有關行為的理據,令孩子明白原因,而非盲目遵從,這對培養分析能力也有幫助呢!畢竟,孩子面對的誘惑將日漸增多,他們要有能力分析行為背後的潛在危險,並作出適當決定。除了原因外,父母也需說明「如果繼續有關行為的後果」,並確保孩子明白。

給予警告
如果孩子繼續有關行為,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次或兩次警告,指示孩子停止相關行為,並告訴他再犯就需要付出已說明的代價。

但家長要留意,警告次數需固定,不要某個行為作出一次警告,另一個行為是兩次,甚至有些行為是三次,反而會導致孩子作出更多不當行為;其次,不同照顧者的反應也要一致,如果家庭決定給予兩次警告,所有照顧者都應按此標準回應,不應有部分照顧者提出較多警告而不執行後果,部分照顧者則強硬執行。一般來說,一次或兩次警告已很足夠,過多反而有反效果。

代價與不當行為相關
家長在思考「代價」時,要留意後果應「與不當行為有相關責任」,例如上文提及的父母,讓經常忘記掀起廁板小便的孩子幫忙清潔坐廁,是很好的做法,可以令孩子更明白行為的後果,並培養其責任感。

不良的代價設計
「代價」不是父母發洩情緒的工具,不應將之說得太誇張,例如「你再玩水就唔要你啦」,這個後果根本做不到。後果也不應傷害孩子身心,例如體罰,或「再曳就出門口企半個鐘,媽媽唔想要你啦」;亦不應該傷害物件,例如「再玩水就丟晒你啲玩具,反正你都唔玩玩具㗎啦!」,以免孩子變得不珍惜物品。

緊記「反應代價」是有效的管教工具,但家長溝通時要說明為甚麼有此代價,不要貪快只說行為與後果,否則便變成威脅:「如果你咁咁咁,我就咁咁咁」。當孩子學會這個說話模式,你就頭痛了!

作者:程衞強(Victor Ching)(香港及英國註冊心理學家、認證靜觀導師,並有多個國際認證專業資格、心理學(特殊學習需要)及管理學雙碩士學位。曾任本港註冊幼稚園及幼兒學校校監,現時為私人執業心理學家,並擔任多所大學客席講師工作。Victor活躍於傳媒及社交媒體,曾接受電視、電台、報章及雜誌訪問超過數百次。專頁: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Victor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