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急救關節痛 留意天氣狀況【621期】

更新時間:00:00 2022-04-28
發佈時間:00:00 2022-04-28

天氣開始轉熱,但偶有濕氣重的日子,身體一旦正氣不足,輕則濕重易倦,嚴重者會出現痹證性關節痛。

了解痹症分類
上醫堂創辦人張勇說︰「筋肌骨痠麻痛痹證是指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痠痛、麻木、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等症狀。現代醫學的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均屬此病範疇。」濕邪具有黏滯、重濁、趨下(向人體下部走)的特性,而人體濕氣重與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等息息相關。中醫認為濕氣有內濕與外濕之分,春季的氣候潮濕悶熱,造成居住環境潮濕,正是導致人體外濕的原因之一。而濕邪偏勝所導致的痹證稱為「着痹」,特點是肌膚麻木、肢體關節重着;風邪偏勝者為「行痹」,特點是關節游走疼痛;寒濕偏勝者為「痛痹」,特點是疼痛固定、劇烈;風濕熱邪則形成「熱痹」,特點是關節灼熱紅腫、發熱。

上醫堂創辦人張勇
上醫堂創辦人張勇

 

突發作自救按穴
不管是哪種痹證,可用針灸治療,配合中藥外敷,以溫經通絡、舒筋止痛,療效顯著。當患者痹證突然發作時,除了盡快求醫,亦可按壓穴位及利用食療以緩解疼痛。

1. 下肢穴位
陰陵泉: 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與陽陵泉相對。能化濕舒筋,祛風除濕。
陽陵泉: 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有助清利濕熱、舒筋健膝。
犢鼻: 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處。有助祛風濕,利膝關節。
足三里: 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三吋,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能調理脾胃,扶正培元。

2. 上肢穴位
肩: 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肩峰前外方凹陷處。可助疏散風濕,通利關節,祛邪解熱。
曲池: 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綫的中點。有助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
合谷: 手背第一至第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能疏散風邪,開關通竅。

按摩方法: 使用食指、中指或拇指的指腹輕輕按揉穴位二至三分鐘,每日兩次即可;不宜過分用力,以稍有痠脹感為度。當關節疼痛,同時伴有發紅、腫脹、發熱時,請勿揉搓關節。

祛濕補骨湯療
材料: 巴戟天3錢、杜仲3錢、山藥5錢、牛大力5錢、千斤拔5錢、薏米5錢、茨實5錢、茯苓3錢、豬腱半斤。
製法: 將所有用料和配料洗淨,豬腱汆水,同放瓦煲內,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滾後再用細火煲兩小時,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 益氣祛濕,舒筋活絡。

整理︰本刊記者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延伸閱讀
健康童年|家中做運動 鍛煉小肌肉【619期】

健康童年|中醫備忘 兒童注射疫苗【617期】

健康童年|強身食療 疫下自保【6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