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期 升學教育】校本課程自製教材 學之園幼稚園新推 社交情緒學習

其他
更新時間:13:29 2021-04-15
發佈時間:00:00 2021-04-15

小朋友身穿藍綠色校服,彷彿成了學之園幼稚園暨雙語幼兒園(下稱學之園)的標誌。學之園近年深受家長歡迎,除了有着愉快的校園環境,升小成績也非常優異。該校的校本課程採用主題教學模式,圍繞生活經驗訂立主題,課程發展組更會照顧幼兒的需要,自製教材和教具。


剛邁入二十一周年的學之園,這些年來得到愈來愈多家長的認同和支持,由第一所位於青衣的校舍拓展至港九新界至今共有七所校舍,並打算於下學年開辦第八所。雖然學之園校舍多,但所有校舍的課程發展和目標一致,今期《親子王》就到訪學之園第一所開辦於港島的校舍──學之園幼稚園暨雙語幼兒園君豪校(下稱君豪校),帶家長多了解學之園的教學和課程特色。


愉快學習的園地
甫進君豪校校舍,就能看見學之園的校徽,有如一個小人兒張開雙手,原來當中確實有巧思。君豪校校長黃麗芬解釋指,「學之園最早期的學校網頁,是有一名小朋友開心愉快地揹着書包,慢慢張開雙臂的動畫,之後就演變成校徽。」這也呼應學之園的校名,希望營造一個學生能夠愉快地學習的園地。


學之園創立於二○○○年,一直以來貫徹「喜愛探究、主動學習、追求卓越」的理念,為學生設計課程。


採主題教學 另設自選活動
學之園本着幼兒為本的理念設計課程和教學活動,採用主題教學模式的課程,主要由幼兒自身生活經驗出發,主題多為他們日常較常接觸的題材,例如家庭、學校、交通和「幫助我們的人」等。每天設有分組活動時間,進行小組學習。


除了按照校本課程所訂立的主題作為教學,學校每天會為學生設立約半小時的自選活動時間。學生可選擇在自己喜歡的角落進行不同的活動,讓學生自行探索和自主學習,促進幼兒彼此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的學生會看書;有的會拿着放大鏡觀察昆蟲標本或窗外的事物,教師在這裏的角色就是引導者,觀察着幼兒的活動,並提供適時回饋,過程跟學生聊天,了解他們正進行的活動,他們也不會規限學生的探索方式。」


着重雙語教學
看見學校全名,就知道學之園着重雙語教學。學之園每班均有一名外籍英語教師、中文老師及助教人員共同授課。「幼兒每天在雙語環境薰陶下學習,可平衡接觸中英文的機會,為幼兒的語言和溝通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黃校長指,雙語教學的環境除了讓學生能多接觸另一種語言外,亦能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學習及應用,所以幼兒每天通過遊戲及學習,很自然就可掌握及建立雙語溝通的基礎,「學生見到不同授課語言的教師,都能很快地自動轉換相應語言跟他們對話。像對着外籍教師就會說英語,面對普通話老師時就懂得轉為用普通話溝通。」


除建立良好語境,學校也非常重視拼音,認為學習拼音能鞏固幼兒在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由PN班開始,PN班跟K1會利用Letterland學習字母拼音,K2跟K3就會學習blending(拼讀),包括Consonant(輔音)-Vowel(元音)-Consonant(輔音);普英班的學生也會學習普通話拼音,像K2就會學習聲母、韻母和四聲,所以學生畢業後,基本上已掌握雙語的良好基礎。」


自行編制教材
學校於二○○三年成立課程發展組,負責設計和編寫課程,及監察推行情況;至二〇〇八年正式推行校本課程,因應雙語課程,自行編制及設計校本學習教材。內容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根據每個年齡階段設立不同教學主題。


課程發展組亦會設計一系列以遊戲為基礎的校本教材及教具作配套,以支援幼兒學習的需要及增強學習動機和興趣。當中包括自創的教具、德育故事、圖書、課本,以及可在家中應用的親子活動教材。


「教材的插圖主要以校園為背景,當中以故事穿插,所以故事主角也是穿着校服,希望增加小朋友的歸屬感和親切感,讓小朋友更容易代入故事。校本教材的角色有分中英兩個版本,中文課本的主角是柏澄及嘉寶,英文課本則是Billy及Molly。」


至於親子活動教材也非常多元化,更貼心地附有教材用法指示。像K1的語文遊戲,就根據主題學習不同的字彙,例如認識手、頭和眼睛等身體部位,並有簡單的句式練習,教材更配以身體部位的圖卡,讓學生進行配對遊戲。PN班的教材則更多元,範疇包括數學、常識、小肌肉鍛煉、手眼協調和視覺追蹤等。像採訪日臨近復活節,黃校長就展示了一套在多顆不同顏色的復活蛋上印有數字的學習教材包。


從PN開始 重視德育
還記得採訪當天,有很多小朋友都主動跟記者打招呼,有些更主動分享自己在自選活動時間在做些甚麼。原來學校對學生品德要求嚴格,希望培育學生成為有禮和態度良好的孩子,因此校本教材也緊密配合。


黃校長舉例指,學校有為PN班跟K1編制德育故事書,主要以自理跟態度為主題,主題包括排隊、守規則、學習表達如廁的需要和珍惜食物等。至於K2則有德育計畫,有記錄單張列出不同培育品德的項目,例如收拾書包和見面打招呼等,學校就鼓勵父母在孩子完成特定目標後給予行為獎勵。「例如陪孩子做喜歡的活動,或平時父母比較忙碌的,就找天來接孩子放學,增加親子時間。」


有趣活動培養自信
為增強學生自信,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和社交能力,學校會為各級學生安排不同培養自信的活動,包括K1的Show and tell(物品分享)、K2的A Story a day(故事分享)和K3的My time on stage(表演時間)。


「K2的故事分享時間,我們不會要求小朋友一定要跟書講故事,小朋友也可以即席創作故事,甚至重溫父母講過的故事。我們更重視的是培養小朋友的自信心,所以就算沒有完整地分享故事,或只分享故事最精彩的部分也不要緊,最重要是能展現信心。」K3的表演時間,學校也不規定小朋友作很形式化的表演,「例如有小朋友學會了跳繩,他也可以表演。」


由於PN班的小朋友仍在建立口語表達能力,所以未特設表演時間,不過黃校長指課堂上有很多表達機會,教師會問很多開放式問題,引導他們分享經驗。


增設社交情緒學習
品德培育從來是教育重要的一環,所以學校於兩、三年前開始積極籌備推行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今年的校本課程正式推行社交情緒學習。「學校有派教師往外地參加跟SEL相關的工作坊及研討會,回來跟其他教師分享心得。學校也另外邀請專家及教育心理學家提供工作坊,讓教師進一步了解SEL,並與課程發展組構思有關SEL的活動。」


首年實踐社交情緒學習課程,學校希望幫助小朋友認識自己的情緒,助他們勇敢面對挫折和挑戰。「年紀較小的PN班小朋友,未必這麼快能建立同理心,或會較為自我中心,所以我們會透過分享有關情緒的故事,與小朋友一起認識不同情緒,例如討論甚麼是生氣、生氣的原因、別人生氣時,自己會怎樣做,還有紓緩情緒的方法。透過故事引起動機後,就會跟小朋友進行情境討論或角色扮演。」


K2和K3的小朋友除進行有關情緒的討論外,學校也會安排合適的活動,例如以往曾進行有關紓緩情緒的手工製作。「K2學生前陣子製作了裏面裝有金粉、膠水和染色顏料的小瓶子,看上去是閃亮但舒服的,而且瓶子材質為軟身,當小朋友情緒緊張,就可以捏捏瓶子,有助鎮靜情緒。」


助小一適應
家長選擇幼稚園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莫過於學校能否順利銜接小學。因此,K3下學期其中一個主題為小一適應,上課模式更跟以往不同,「課堂不會進行分組活動,反而是分科上課,例如英文科和視覺藝術科,讓學生有心理準備,知道小學包括哪些科目,又了解會有小息、要自己準備文具等。」


學校安排於逢周六上課的啟迪班,也提供模擬面試。「我們會安排教師到不同校舍上課,小朋友也未必會跟同班同學一組,他們就可以多認識陌生的臉孔。除為預備升小面試,我們也希望提升小朋友的邏輯思維及解難能力,所以啟迪班也會有猜謎語或其他解難遊戲,例如利用教師提供的素材承托十個硬幣等。」K2的啟迪班一般會安排於四月至暑假前進行,K3則是開學後至九、十月,全部皆為免費。


約七成入讀直資私小
「學之園」着重學生的全人發展,希望教曉學生掌握如何與他人相處、自理能力和溝通能力,同時為升小做好準備。


黃校長指,根據其他校舍的升小情況,約有七成的學生入讀直資或私立小學,不過就着君豪校的校址而言,部分家長可能會較為心儀附近著名的官立或津貼學校。「君豪校今年將有第一屆畢業生,他們最終會入讀哪些類型的小學,就有待學期終確實。」


PN學生可直升幼稚園
有意報讀學之園的家長,相信都很關心面試安排。黃校長表示,學校一年一般會舉行兩次大型面試,包括十一月進行的K1面試及三月進行的PN班面試,K1跟PN班面試都各分為兩輪。「由於學之園設有PN班,PN班學生能夠直升幼稚園,不過學校仍會預留部分幼稚園學額給外校生,讓有潛質的學生入讀。」


首輪面試會有英語老師帶領遊戲,以小組進行音樂或英語活動,之後有一對一面試,幼兒在家長陪同下可選擇以英語、普通話或廣東話,跟校長、副校長或主任面見。完成後,學校就會選擇合適的申請者進行次輪面試。校長或主任會在次輪面試中面見幼兒及家長,亦會跟家長面談,以了解家長的教育取向和其教養理念是否跟學校相配合。


黃校長特別提到學校會在疫情期間的面試安排上作出變動,首輪面試改為請家長拍攝與子女日常活動的短片,學校會從中篩選部分面試的幼兒及家長,以視像形式與校長或主任進行網上面見。


學之園幼稚園暨雙語幼兒園小檔案
創校年份:2000
校舍: 共7所,分別為青衣灝景校、紅磡昇御海逸校、大角咀凱帆校、將軍澳海翩康城校、馬鞍山迎海校、鰂魚涌君豪校和長沙灣星匯校
師生比例:約1:10
班級:學前班(PN)至高班(K3)
教學語言: 雙語教學(PN所有班別為粵英班;K1至K3分有粵英班和普英班)
網址:www.learninghabitat.org
*2021-2022學年將開辦第8所校舍──奧運校,現正進行學校註冊,計畫今年8或9月啟用。


 


文:劉嘉曉 圖:劉嘉曉、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