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溝通|先處理情緒

更新時間:16:02 2022-01-03
發佈時間:16:30 2022-01-03

節日假期,舊同學難得相聚。經歷疫情隔離兩年多,友儕的孩子們都像一夜長大了。上一次見面仍是可以搓圓弄扁的小孩,今次見面已經是小學雞仔,還穿起全套劍擊裝備,走在幼稚園K2弟弟前面,醒目非常。

一行人往酒家晚飯,孩子們由父親一領二。母親晚飯自己有安排,難得可遠離孩子呼叫四小時,臨離家前媽媽不禁牽起嘴角,對孩子笑說:「希望你爸爸不會太狼狽,嘻!」同行學友都給予支持,至少於路上分擔湊仔之責。

到酒家,孩子進食過程理想,大人協助放到碗內的食物都一一吃下去。眾人以為大步檻過,豈料知子莫若父,但見小兒子開始安靜,一邊咀嚼,一邊咪眼,爸爸跟大夥預言,小兒子要進睡了。話未說完,已經大聲呼喊小兒子的名字,又半恐嚇半責罵地反覆叫着「你不要合上眼睛,否則以後不帶你出街」。

其中友人見狀不對譜,眼下情境如何能叫一個K2孩子單靠意志力抵抗身體本能?於是向爸爸抗議,爭取孩子小睡片刻。爸爸義正辭嚴辯解若孩子那個時候睡,晚上將是另一個人間地獄。父親向已入睡的孩子再咆哮幾回,緊閉的雙眼跳動了一下,就再沒反應了。孩子還是睡了。

旁觀者清,爸爸向來是理性朋友,教孩子都不會追主流、不莽撞。可是到自己一打二的情況,又想孩子吃飽,又顧着他們的「正常時間表」,又怕孩子母親不知如何評價,太多變數,腦袋一時走歪了,情緒來得快,來得兇猛。他那些無意識的咆哮應該連他自己也不自覺。其實孩子不就是睡了十五分鐘,自然醒來異常精靈,再多吃兩碗烏冬!爸爸又何必大呼小叫?

作者:湯圓(原文刊於《頭條日報》專欄)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