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爸媽】毋忘妻子與子女重新振作 林子博用愛跨過低谷

更新時間:13:01 2021-04-10
發佈時間:07:15 2021-04-10

對藝人林子博而言,以心力交瘁來形容近兩年的經歷並不為過。二○一九年他太太不幸患癌,過往一直跟太太互相扶持的他,要身兼母職,獨力承擔照顧家庭的責任,同年他又未獲前公司續約,面臨失業。


當時很多人替林子博感到擔心,不過自言擁有阿Q精神的他回想往事,倒覺得這是上天給自己機會停下來,全心全意照顧太太。雖然太太最終不敵病魔,但林子博覺得一對子女是太太留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所以他正努力從傷痛中振作起來,好好照顧子女跟家庭,堅強地生活下去。


「十多年,真的太短。」林子博慨歎地說。


林子博跟太太Shirley結了婚十七年,去年他痛失愛妻。Shirley是前年四月被確診患上罕見癌症「平滑肌肉瘤」,但她仍勇敢對抗病魔,至去年十月離世。


「過往是我跟太太共同經營家庭,但太太確診後,我就要獨力面對很多事情。」那時林子博要每天叫孩子起牀上學、煮早餐、接孩子放學、前往開工、陪太太覆診、做家務。他坦言,那段時間非常疲累,但即使過程有多難受,他仍要繼續向前。


不過,人的運氣低處未算低,林子博謔言,未知上天是否知道自己太過忙碌,就給他機會在太太確診的同年失業。「我很有阿Q精神,覺得這是注定的。因為這樣我可以全心全意陪伴太太抗癌和照顧家庭,不要讓太太獨自面對。如果我中間還忙於工作,相信太太離開後,我會很自責,覺得自己做得不足。在這年多,雖然我不是做得最好,但我覺得我有盡力。」林子博自言沒有感到遺憾的地方,只是最讓他感到可惜的,或許就是未能跟Shirley共度餘生。


子女懂事 不想父親費心
在太太抗病期間,林子博指自己猶如家庭醫生,要時刻關顧家人的情緒,加上正值疫情,家屬要到醫院探病,更是困難重重。「由於太太在治療過程會出現很多的副作用,我也有很多關於進行療程的決定要跟她處理。而孩子前往探病前,都要先兼顧好自己的功課,但同時又擔心媽媽的病情,所以我需要處理很多情緒上的問題。」


可能一對子女年紀尚小,他們對於癌症未有清晰概念,「反而逐漸經歷生活上的轉變後,他們慢慢意識到媽媽的病情,例如媽媽會因化療而脫髮、家裏的瑣碎事全由我一人完成、四人入院但三人回家等。」


林子博憶述有次探望完Shirley後回家,大女主動問及媽媽的情況。「我告訴她媽媽病情進入第四期,接下來需要很多的治療,女兒便哭了。青春期的小朋友都不想展現脆弱的一面,但她當刻忍不住哭時,我就知道她長大了,意識到發生甚麼狀況。」


幼子則以行動向辛勞的爸爸送暖。「他常叫我不用理他們,指會自己做早餐、自己出街吃飯,又叫我不用給他零用錢。」孩子未必天天以淚洗面,但意識到家裏的轉變時,卻能懂事地以另外的方式關心父母。


鶼鰈情深 需時適應離開
面對家庭的轉變和媽媽被病魔所困,林子博指一對子女最感煎熬的時間,是媽媽確診至離世這段時間。但在媽媽離開後,他們的情緒較爸爸平復得快,而林子博就仍需時間沖淡傷痛。


林子博現跟兒子同房睡,其實在太太生病期間,他因怕弄傷身體和骨頭變得脆弱的太太,已沒跟太太同牀睡,而到現在他仍未能回到跟太太同睡的那張牀上睡覺。「怕自己會不斷想起她,容易鑽牛角尖。我曾考慮搬屋,但我覺得搬屋只是逃避,我想先嘗試能否自己解決問題,希望能自己醫治自己。我相信時間可以沖淡傷痛。」


同記住開心片段
太太因病離開,卻為林子博留下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一對可愛的子女。「如果我們沒有生下孩子,我相信太太的離開就真的像在這世界上消失了一樣,但現在我看到一對子女,就覺得太太其實一直都在,也想起很多跟太太有關的事。」


憶起太太難免傷感,但林子博從另一角度看,覺得跟子女共同回顧跟太太的片段,也是一種心靈雞湯。「至少有他們,跟我同樣熟悉太太的人在,可以一起訴說過往的經歷。」所以林子博有時會跟子女翻看舊照,用輕鬆的方式分享自己結識太太的經過、太太懷着孩子時的變化,還有她的「蛇????」事。


「我覺得人面對傷痛,需要多說出來,不然長期鬱悶不展,情緒病就會找上來。」某程度上,林子博也希望藉此引導子女說出心中情感,但似乎林子博是多數反被安慰的人。「兒子有着暖男性格,每次看見我分享媽媽的事時,就會馬上遞上紙巾,我會跟他說沒事的請放心,我能處理。」


努力重新站起來
以往跟太太協力照顧孩子,現在只剩下林子博一人,他不禁表示有時會手忙腳亂。「我大女十五歲、兒子十一歲,其實我應放手,只是我不太放心,所以有時都會請鐘點姐姐幫忙。」


為了盡快治瘉自己,重過正常生活,林子博開始接下很多的工作。「現在工作很忙碌,有主持電台和網台節目等,下星期又開始電影拍攝。工作都是令自己快點重新振作的方法。」工作接踵而來,變相自己未能經常打電話問孩子的功課和日常情況,「不過子女都明白,因為他們也知道家裏都要回復正常。我相信太太也想我盡快重新站起來,令家庭回復正常,這才是對離開的人最大的報答。」


望子女延續父母的愛
孩子逐漸長大,林子博也開始考慮子女升學的問題。想到學業問題,林子博指自己會從太太的角度出發,「如果她還在生的話,她會怎樣做?以前我們對於一些決定偶有爭拗,但都會互相退讓。所以現在我也會跟女兒商量,因為她較年長,有自己的主見。」林子博跟太太都希望子女能夠大學畢業,他就表示有跟女兒商量過送她到外地讀書。


訪問當天恰巧幼子參加中一面試,林子博坦承自己在孩子的學習上未必能幫很大的忙,但主持和試鏡經驗豐富的他也有為兒子的面試盡一分力。「我在家叫兒子穿着校服模擬面試情景,像試鏡一樣讓他作自我介紹和解釋報讀原因,希望自己可幫忙的地方就盡量幫。」


將目光再放遠點,林子博希望子女將來成家時,可想想父母是如何建立和維繫家庭。「我太太常說別浪費金錢去旅行,但我覺得若能換取快樂,何樂而不為?」故林子博堅持每年至少帶家人去一至兩次旅行,希望製造美好的回憶。「我希望自己能正面影響子女,他們將來成家時懂得延續父母給他們的愛。」


分享經歷醫治自己
林子博覺得分享自身經歷可以幫助其他人之餘,也希望能「自醫」。早前,他出席了致力推廣生死教育及哀傷輔導的非牟利機構「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舉辦的「YANA心伴行與您繼續同行暨心繫心2021活動巡禮」。該機構的「『YANA心伴行』喪親家庭輔導支援計劃」將在來年繼續幫助曾經或正在面對喪親所帶來的哀傷而希望得到情緒支援的家庭,內容包括學童及其家庭哀傷輔導和重建支援、單親父母就業輔導、同路人支援小組及家長教育工作坊等。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宣揚積極人生和珍惜生命的信念,望計畫能助喪親家庭勇敢面對生活。


如何向年幼子女解釋親人離
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創辦人李昕指,不少家長對向年幼子女解釋親人離世都覺無從入手,「失去親人的傷痛的確難以單純用言語表達,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道具輔助。」


方法1:繪本共讀
「像繪本《最後的告別》,講述小老虎經歷失去虎爸爸的故事。家長在過程中可道出家人的類似情況,讓子女反思那些情景。 」


方法2:砌LEGO
若想了解子女對家人離開的情感,也可以讓子女用LEGO砌出家庭的變化和模樣,引導孩子講出感受和經歷。


 


文:劉嘉曉 圖:劉嘉曉、受訪者提供、林子博Facebook及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