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溝通|親子共讀橋梁書 從圖像邁向文字閱讀【591期】

其他
更新時間:18:12 2021-09-20
發佈時間:00:00 2021-09-23

非牟利機構書伴我行(香港)基金會培訓導師、註冊社工丘成瑤的兩名女兒分別就讀小一及小三,正處於由閱讀繪本轉至文字類書籍的關鍵階段,但她不急於要孩子認字,反而重視廣泛閱讀、培養孩子閱讀動機、建立女兒的閱讀信心。適合六至十二歲孩子閱讀的橋梁書也是她實踐親子共讀的好幫手,該類書籍有助孩子從繪本逐步過渡到文字書籍。一邊翻開圖書,一邊為女兒講故事除了是她們日常的親子時光,也為丘成瑤帶來與孩子討論不同議題的契機。


親子共讀四階段
丘成瑤在懷孕時,已開始親子共讀,「此時孩子能夠聽到(外界)一些聲音,我便嘗試讀故事給她們聽。」到嬰兒時期,她會選擇材質堅硬耐撕、文字簡單具韻律的書籍,與女兒共讀;當孩子踏入幼兒階段(即幼稚園時期),丘成瑤開始選用故事性強的繪本,所選的故事範圍廣泛,無特定主題,主要想女兒涉獵的範疇更廣,最後找到其感興趣的書籍。


待女兒再長大一點,丘成瑤與她們一起挑選並開始閱讀短篇故事及橋梁書。「即使兩名女兒都處於(從圖像到文字閱讀)慢慢轉型的階段,我仍堅持與她們看繪本。」丘成瑤續稱,很多家長讓孩子閱讀文字類繪本的目的,是希望他們多認識生字,但她認為親子共讀的重點不在文字的多寡,而在於過程中雙方可分享對不同事情的看法。平日她與女兒常常透過繪本探討環保、公義及自我概念等議題,各自表達想法。她說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會主動思考,慢慢對書中提及的內容產生興趣。


大量閱讀尋找興趣
由繪本過渡至橋梁書、乃至小說,孩子正處於探索閱讀興趣的階段。丘成瑤不認為孩子在某個階段就應該讀某類型的書,「不同類型的書都會讓她們接觸,像是《伊索寓言》的短篇故事、文字較多的繪本或橋梁書,最重要是先透過親子共讀一起多接觸(書籍),再慢慢放手讓她們獨立閱讀。」兩名女兒均處於由繪本轉讀文字類書籍的轉型階段,丘成瑤將她們尋找感興趣書籍的過程,比喻為成人尋覓職業志向的路途,均需經過多番嘗試,最終才可找到所愛。


丘成瑤認為,在尋找閱讀興趣的過程中,孩子需要一定的指引,而親子共讀可令他們更易掌握書本內容,她會一邊翻開圖書,一邊為女兒講故事,以簡單句式解釋內容,最後一起討論。她表示,女兒在聆聽的過程中,若對某類書籍感興趣,自會主動尋找同類書籍。她舉例說:「姊姊一向喜歡天馬行空、充滿幻想的橋梁書,如《電視機想偷懶》,這類(富奇思妙想)的故事聽得多了,她之後便對同樣想象豐富的謎語書產生興趣,遇到不認識的生字也會主動發問。」她補充,謎語書不僅可令孩子初步接觸較多文字的書、從中汲取知識,更能透過猜謎語的遊戲方式,增加與朋友或家人的互動。


循序漸進激發動機
「大人不應期望隨手扔一本書,孩子就會主動閱讀,尤其是從繪本轉到文字的階段,小孩面對突如其來的大挑戰會望而卻步。」丘成瑤建議,家長最初宜先引導孩子閱讀一個章節,他們覺得難度不高,才有信心和動機繼續看書。大女兒小二時,丘成瑤會在吃早餐期間,將橋梁書的內容讀出來,當讀到緊張的情節,引起孩子好奇心後,便把書本合上,餘下部分讓女兒回校自主閱讀。她解釋,這過程是為了製造動機,令孩子主動接觸書籍內容,放學後女兒便會與她分享故事結局及當中的細節。「孩子在開始(閱讀)的階段需要陪伴,家長不能只籠統地介紹書中內容,要嘗試利用其中一些章節,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


以培養自信為重點
丘成瑤說,家長在親子共讀中往往期望孩子讀得愈多,識字也愈多,當小朋友達不到預期所想,心裏往往會介懷,若因此流露不滿的表情,孩子的閱讀信心也會受挫。她透露,參與書伴我行(香港)基金會親子共讀培訓的家長常有這種心態,故提醒若家長在言語上經常批評孩子「你又讀錯了」、「昨天默書不是寫過了嗎?」,會令孩子因害怕做錯而對閱讀卻步,「家長應多留意自身的反應,到底是在打擊孩子信心還是建立信心。」


在陪伴孩子閱讀時,丘成瑤會問女兒一些生字的含義,背後動機不是考問,「我知道她們一定認識這些字詞,問的原因是要建立她們的信心,令她們知道自己做得到。」她認為,建立小朋友的閱讀信心比認字更重要,當她們對閱讀產生信心,之後便不怕自己看書。


丘成瑤稱她很少主動要求孩子讀故事,但長女經常主動為妹妹讀繪本、講故事,「這反映姊姊在這方面的自信心,她不怕難、不抗拒去做(閱讀這件事)。」


 









橋梁書助過渡至文字閱讀
橋梁書專為六至十二歲孩子而設,內容主要以一頁文字配搭一頁圖像,並主要以黑白印刷,助孩子把焦點集中於文字上。丘成瑤推薦父母可選擇這類銜接童書,助孩子從圖畫書過渡到文字書籍,更能透過親子共讀,幫助孩子一步步建立自我閱讀習慣。


 



 


文:程嘉瑜 圖: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親子王頻道】五個階段實現親子共讀時刻


【家長熱話】日本繪本激發想像力 家長伴讀要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