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安全|解冻三文鱼用错1方法恐中毒出疹 食安中心列9大高危鱼类

2023-01-06 00:00

用错1方法解冻三文鱼恐致中毒呕吐出疹,食安中心列9大高危急冻鱼及罐头鱼。。
用错1方法解冻三文鱼恐致中毒呕吐出疹,食安中心列9大高危急冻鱼及罐头鱼。。

三文鱼解冻方法错误,吞拿鱼罐头保存不当,也可导致食物中毒,出现「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例如呕吐、出疹,即使烹煮后也无法消除毒素。食安中心指出,高风险鱼类主要有9种,急冻鱼及罐头鱼保存及解冻方法不当,同样会引发「组胺中毒」,本港近3年相关个案有轻微上升趋势。

组胺中毒个案轻微上升

食安中心指出,2022年10月曾接获衞生防护中心通报一宗涉及吞拿鱼柳的怀疑鲭鱼中毒个案,并抽取相关食物的样本进行化验。结果显示,一个急冻吞拿鱼柳样本被检出含有组胺,含量可引致食物中毒反应。有关进口商、供应商及食肆已按中心指示停售及弃置相关食品,该进口商亦已展开回收。食安中心发现,到2020年、2021年及2022年(截至11月为止)本港分别录得1宗、2宗和4宗个案,数目有轻微上升趋势。

2大因素产生有毒组胺

食安中心解释,组胺中毒又称「鲭鱼中毒」,由进食含大量组胺的鱼类引起。捕获鱼类后,若处理及贮存温度不当,部份属于鱼类自然菌羣的细菌便会繁殖。这些细菌的「组氨酸脱羧酶」会把「组氨酸」转化为组胺/组胺可在从捕鱼到进食等各个食物供应链程序中形成。其他由鱼类中细菌产生的生物胺或会加剧组胺的毒性。

9种鱼可致组胺中毒

食安中心指,涉及鲭鱼中毒的鱼类,通常在鱼类组织内含有大量氨基酸组氨酸,并列举鱼类例子,主要有以下9种: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有何症状?吃多少才会中毒?会致命吗?食安中心解释如下: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受组胺污染鱼类3大特性

食安中心指,虽然热处理(例如烹煮、热熏)能杀死制造组胺的细菌,并使制造组胺的酶失去活性,但组胺本身非常耐热,一旦在食物中形成,即使烹煮、入罐或冷冻也不能将之破坏。

受组胺污染的鱼可能带有金属异味、恶臭及鱼肉变色。不过,部份受污染的鱼的外观、气味和味道也可能全无异常,因此不能依靠感官评估就确保鱼肉不含组胺。

5招预防组胺中毒

鱼及鱼制品长时间在不当的温度下处理及贮存,经过细菌的作用才会令大量的组胺形成。有1种解冻方法很易产生毒素,要预防组胺中毒,食安中心有以下建议: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延伸阅读:吃贝类3部位恐中毒

除了鱼类,吃贝类海产时也要小心。食安中心指出,贝类海产3个部位易含毒素,食用时要避免,以减低食物中毒风险。食安列出高危部位,并解释原因:

 

12款高危海产+中毒症状

食安中心指,如进食受污染的海产例如蚬、蚝、扇贝、带子等有机会中毒。中心列出5种贝类毒素、12种易含毒素的海产,并讲解致病毒素特性、中毒症状:

较常含有毒素的海产及中毒症状
较常含有毒素的海产及中毒症状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