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翔 – 光影流传 粤语片剧照结集|流水帐

2022-05-26 00:00

《迷人小鸟》(黄尧导演,1967年)。
《迷人小鸟》(黄尧导演,1967年)。

翻揭相当具分量的《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粤语片剧照风华半世纪》,除了会被那难得一见的四百多张粤语片剧照惊艳,还感受到担当该书主编及设计、凭《颍州的孩子》夺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杨紫烨的浓郁香港情。粤语片固然是昨日的影,能否化作一缕今日的光,照亮明日?

文:黄子翔

图:黄子翔、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受访者提供

《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粤语片剧照风华半世纪》由杨紫烨导演主编及设计。
《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粤语片剧照风华半世纪》由杨紫烨导演主编及设计。
杨紫烨(左)与丈夫任国光(右)。
杨紫烨(左)与丈夫任国光(右)。

 

1949年,世界戏院于美国三藩巿的百老汇街开业,服务对象主要为当地的华人居民,后来经历搬迁、改建,世界戏院于1985年以全新面貌复业,除了放映华语电影、亚洲电影,还设早场播放粤语戏曲片等旧电影,满足特别是唐人街年长观众的喜好。随着盗版影碟充斥市场、香港影业衰落等各种因素,世界戏院终于1995年结业。

「我第一次在世界戏院看的电影,是《舞台姐妹》(谢晋导演,1965年,内地片)。」1977年移居美国的杨紫烨,认识了后来成为丈夫、于世界戏院从事电影放映和发行工作的任国光,也跟世界戏院结下不解缘。她称从前的世界戏院楼高两层,虽然老旧,但很有历史价值,吸引不少华侨捧场,然而因为华语电影局限了巿场,经营艰苦,不像她小时候去过的乐宫戏院等香港戏院那么有气派。

世界戏院于1995年光荣结业。(黑白图片)
世界戏院于1995年光荣结业。(黑白图片)

 

「当时世界戏院还设早场,作为社区放映,以1.5美元的便宜戏票,让老人家看到粤语片、粤剧片,怀旧一番。」她不讳言,成长时粤语片已经淡出,所受到影响不大,但她有着小时候与祖母一起在电视欣赏粤语片的美好回忆,好像白燕、吴楚帆的戏,「她喜欢看苦情戏!」虽然她于世界戏院称不上重拾看粤语片、粤剧片的趣味,「但看到公公婆婆的热情,对我来说,比那场放映更重要。」

她接触到这些老华侨,即使来来去去都是那二、三十部旧片,就是百看不厌,有的特别爱看任白、芳艳芬的电影,「有些姨姨做过车衣工作,当年常在铺内听任白的粤曲。」她被这种情怀深深触动,于是以镜头捕捉这些异乡客,拍成纪录片《声光转逝》(2009年),「当时世界戏院以至许多华埠的戏院都结束了,我便想到把老华侨如何受到粤语片的影响拍摄出来,同时剖开华埠的历史。」该片于当地放映,反应很好,就连外国观众也有共鸣,「证明电影是世界性的。」

《细路祥》(冯峰导演,1950年,黑白图片)。
《细路祥》(冯峰导演,1950年,黑白图片)。

 

让好电影永远流传

她当时大概没有想到,《声光转逝》于十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后续,更以出版形式示人。任国光在世界戏院任职时,有收藏大堂剧照的习惯,经过多年累积,这批剧照多逾三千帧,多为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末的粤语片,弥足珍贵,「剧照虽然只是捕捉了某个瞬间,却抓住了整部电影的灵魂。」后来二人回到香港定居,决定要让这批剧照有个好归宿,数码化后,最后一并托付视觉文化博物馆M+,接棒收藏。她提到也曾联络外地单位,「但这些都是香港电影的剧照,应该回来香港。」她感叹许多香港人对这些粤语片不甚认识,与其期待M+举办相关展览,不如先行汇集成书,于是有了《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粤语片剧照风华半世纪》的出版念头。

《琵琶怨》(左几导演,1957年,黑白图片)。
《琵琶怨》(左几导演,1957年,黑白图片)。

 

然而剧照毕竟有三千多张,没可能悉数收录,千挑万选,她最后敲定四百多张,最老一张,是1948年的《新闺怨》(史东山导演,内地片)。杨紫烨在书中担当主编及设计,广邀各界友好撰文,包括迈克、罗卡、罗启锐、吕大乐、曾肇弘及曾俊华等等,他们写出自己与粤语片的私密故事,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章赋予脉络,让剧照立体起来。」她笑说,无论喜欢相片还是文字的读者,都会锺意。

《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粤语片剧照风华半世纪》名字,取自罗启锐的文章标题《昨日的光 明日的影》,杨导让「光」与「影」交换位置,认为「好的电影永远流传」,也希望藉着剧照,让年轻一代重新欣赏粤语片,以至香港电影历史,「没有粤语片,就没有港产片。」

《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粤语片剧照风华半世纪》
主编及设计:杨紫烨
出版: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网页:https://www.filmcritics.org.hk/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