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医健园|监测血糖新技术 配合大数据科研 攻克糖尿病 

2021-11-22 00:00

陈重娥教授(左),周怡君医生(右)。
陈重娥教授(左),周怡君医生(右)。

糖尿病是全球最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早前联同各国专家为知名医学期刊《刺针》的报告,制定糖尿病多元综合策略的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内分泌及糖尿专科团队,便揭示了糖尿病过去三十年的研究发展,再配合崭新的血糖监测科技,为防治糖尿病带来新方向。

很多人都知糖尿病是常见慢性疾病,却未必知道此症已达全球关注的地步。据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陈重娥表示,现在全世界约有四点五亿人罹患糖尿病及三亿人患有前期糖尿,前年更有多达四百二十万人因病及其并发症而导致死亡,而在现今新冠肺炎疫情下,糖尿病的脆弱性更尤为明显。「当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其死亡风险会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出至少两倍,至于糖尿病人士如同时患有肥胖、心血管疾病或其他慢性病,死亡风险亦会高出三倍,所以糖尿病人如处于不正常的血糖水平,遇上任何急症情况都会诱发许多问题,甚至有机会出现肺炎及需要接受手术。」

事实上,按照世界衞生组织所定,糖尿病属于全球四种能引致七成人口死亡的慢性疾病,情况不容忽视。糖尿病情如此严峻,陈教授认为全球化是其中一个主因。「在过去短短数十年间,全球由于环境、生态、食物质量,以至人类进食分量、活动能力及精神压力等出现重大改变,悉数能令有糖尿倾向基因的人士,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下患上糖尿病,并令全身出现各种问题。」

虽然全世界过去三十多年的研究,已找出很多关于糖尿病的秘密,包括知道基因、环境、个人行为如何引致身体紊乱,以及发明各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是从研究回到现实环境,依然仍有很多患者未被诊断,因此中大医学院团队联同各国糖尿病专家发表《刺针》报告,便针对如何执行及控制糖尿,制定了多元的综合策略,包括利用数据收集来支持糖尿病的管理及治疗。

陈教授说:「现在很多研究已指出大数据的重要性,由于每个糖尿病人情况不一,当中很多属隐性患者,故此需要有效方案找出高危人士,并利用先进科技不停监测,从而帮助医生作出诊断及病人自我照顾,并利用数据改善医疗系统,减少不必要的死亡及危疾。」

中大医学院过去三十年储存了大量糖尿病数据,藉此精准预测及管理糖尿病人士的风险,而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助理教授周怡君医生亦称,现正研究利用新科技,帮助前期糖尿人士预防疾病。「我们邀请了二百名高危人士参与计画,当中三分二人发现患有糖尿或前期糖尿,由于通过改变生活模式,有机会逆转前期糖尿,所以我们在为期三年的研究之中,利用了扫描式血糖机监测器收集数据,了解各种生活习惯与血糖水平之间的关系,如进食哪种食物会令血糖上升,或是运动后出现不同血糖反应,这些讯息都可帮助病人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但可将发展成为糖尿病的机会减半,罹患中风、心脏病的风险也可降低达三分之一。」

说到血糖检测,周医生指近年监测仪器愈见先进,如扫描式的监测机,只要扫描手臂上的感应器便可量度数据,当连接手提电话上的连续性血糖监测软件/流动应用程式,便可进行实时监测。「以往藉传统『笃手指』方式检查血糖,大部分人每天只可量度数次,惟利用连续性血糖监测仪,每五分钟便能量度一次,两星期下来可收集达三千多个数据,足以清晰检视药物、生活习惯和血糖水平之间的关系。」周医生续指,新式血糖机可能适合年老人士使用,部分更备有预警功能。「如检测到血糖急速上升,血糖机会提醒患者采取适当行动,例如对一些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提醒追加胰岛素,或帮助患者认识可影响血糖的生活方式因素,例如食物品质或数量、运动、睡眠质素、情绪压力等,使他们有更多动力改变行为。此外也可把数据传上云端,分享给医护人员、营养师及运动教练即时观察分析,又或作为存取十四日或三十日的详尽报告。」

除此,犹如人工胰脏的胰岛素泵,同样是治疗糖尿病上的一大跃进。「新型的连续性血糖监测器,只要安装在皮肤便可不停收集皮下血糖数据,现在更可将监测器连接胰岛素泵,只要根据每分钟感应到的血糖数字,便可为1型糖尿病人,不停供应合适分量的胰岛素,除可省却打针的不便,也可改善低血糖的情况。」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