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丝如画

2021-03-11 00:00

看过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目前举行的馆藏中国织物展览,觉得展览的名称《如丝如画》实在太贴切!作品虽然是织物,但以丝作画,手工之美,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缂丝作品。

丝绸与中国文化历史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是世上最早发明养蚕的古国,以蚕丝作为纺织原料,到了汉朝,东西方贸易之路打通,正是大家熟悉的「丝绸之路」,可见丝绸在东西方文明、经济各方面发展担任重要角色。大家也许不为意,我们日常用语中,有不少是源于丝绸和纺织,例如「日月如梭」、「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甚至俗语的「先敬罗衣后敬人」,大部分用于形容美好之事。自古以来,丝绸被视作精美贵气的象徵,地位最高的当然就是皇帝的龙袍,此外也是艺术和文人创作的媒介,刺绣作品集了功能、装饰和艺术价值于一身,织物有如绘画,主题广泛,从树木花鸟、传说故事、人物等,工匠以针代笔、以丝为彩,创作出独特的「跨媒介」艺术品。

《如丝如画: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藏中国织物》展品属于清代至二十世纪中叶,大家可一窥中国丝绸作品的精妙和工匠的超凡技术。其中缂丝作品尤为精采。根据资料介绍,缂丝是一种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制成的丝织品,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可见其珍贵。清代中期缂丝技术发展成熟,有大量双面透缂法织造而成的作品,因为作品正反两面图案相同,双面都不露线头,特别适合制成屏风或插屏,例如展品《婴戏图》,描绘童子在山水庭园中嬉戏,画面热闹祥和,寓意多子多福,是明、清期间流行的花纹主题,经常出现在瓷器、绘画等艺术品上。

另一展品《玉兰黄莺》是十九世纪末或二十世纪中叶的作品,以蓝色为地,两只黄莺形态不同,一只伫立枝头,一只奋翅高飞,玉兰怒放,充满生气。黄莺羽毛与玉兰花瓣颜色深浅变化的处理,以及鸟啄、爪子、眼神、动态的细腻入微,令作品栩栩如生,春意跃然「丝」上,看得入神时猛然醒觉这些并非以笔墨体现,而是一根根的缂丝,工匠的高超技术实在令人佩服!两件作品都是林国本医生赠送给港大美术博物馆。《玉兰黄莺》的左下方织有「沈金水」款。沈金水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缂丝艺人,十五岁起学习缂丝工艺,是苏州三大缂丝艺人,曾参与宫廷制造,连宣统皇帝登基的龙袍也是他的杰作。他在1950年代获邀到苏州刺绣研究所教授缂丝艺术,是中国近代缂丝艺术的代表人物。

中国丝绸纺织与刺绣历史悠长,有不同的方式和地区、年代的风格,加上技术复杂,是一门极深的学问,幸而港大美术博物馆邀请了著名学者李美贤老师主持讲座及导赏。李美贤老师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民族史与服饰)、佛像艺术、敦煌艺术、丝绸与刺绣(历史与赏析)。老师细心讲解丝绸与刺绣的历史和技术、欣赏角度等,深入浅出,获益良多:欣赏作品要看整体构图布局及描绘对象细腻地方的处理,像花瓣或羽毛颜色深浅不同,营造立体效果;如何分辨织物上是否先用笔勾勒图案轮廓;最近一百年缂丝在日本发展很好,不少精致的和服腰带都是缂丝成品;缂丝主要是苏州工匠的杰作,还有古代丝绸纺织与刺绣是女性的工作,但近代就以男性为主等等。资料丰富,饶有趣味,最难得是李老师还拿出私人珍藏给大家近距离观看,细看一幅不到一方尺未完成缂丝作品,一面是简单的图案,另一面有千百条丝线,当真是「千丝万缕」,可以想像要完成一幅大型作品需要的时间和耐性!李老师表示欣赏这类作品最好方式不是装裱成画轴,而是在玻璃架内,才可以看到两面,不过玻璃以前在中国是矜贵物品,所以很多作品只能装裱起来展示一面。

看完展览,突然有点感慨。刺绣织物与瓷器、玉雕、家具等传统工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各领风骚,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工匠以他们的技术和创意为我们带来重要的文化艺术宝藏,然而,有多少工匠能名留青史,与书法家、画家相提并论?谨在此对千百年来无数的无名工匠致以最高敬意!

《如丝如画: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藏中国织物》
日期:即日(3月11日)至5月30日(日)
时间:星期二至六/9:30pm至6:00pm

 星期日/1:00pm至6:00pm
地点: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冯平山楼1楼及2楼

 薄扶林般咸道90号
网页:www.hku.hk

文:苏媛 图: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