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大吉!

2021-02-11 00:00

本栏见报之日正值大年夜,在此恭祝各位读者牛年大吉大利,身体健康!

庚子鼠年终于过去,迎来辛丑牛年,希望凭着牛的勤奋与力量,为我们打破僵局!十二生肖中,牛可能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紧密的动物之一,特别在农耕社会,牛是不可或缺,是体力劳动的象徵,不仅在中国传统里地位尊崇,印度亦视牛为神圣的动物。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描绘牛的作品多不胜数,如牧牛图、百牛图等,以寓意丰盛,又如老子骑牛,寓意长生,近代书画家中以画牛著名的有李可染、高奇峰等。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每年年初都举办与生肖有关的展览,《辛丑说牛》展览将精选文物馆藏十二件与牛相关的文物,包括书画及陶瓷等,展示古代牛的文化,其中包括李可染的《牧童》、居廉《卧牛》、高奇峰《双牛》等绘画作品,各具独特之态,有集中表现牧童与牛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有描绘牛的壮硕身躯和沉着神态。此外还有瓷器、书法和紫砂壶等。

今年是文物馆五十周年,过去两年文物馆的展览虽然没有停过,但公众参观却受到限制,幸而文物馆善用网上资源,开发了不少内容,陪我们度过不少隔离日子,像《辛丑说牛》除了网上浏览及讲座外,还设计了一本电子小册子,以轻松手法介绍展品特色和历史背景,做法很「贴地」,值得一看。同时举行还有《广纳百川:明至清中期广东书画选(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及《窑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历代陶瓷展》两个展览,对公众有限度开放,大家去参观前记得先在网站预约。

今年过年虽然因为疫情显得有点冷清,不过对中国人来说,过年还是不能马虎,不知道各位读者家里有甚么过年习俗?中国过年种种习俗中与艺术关系比较密切,应是挥春和年画。据说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的「门神画」,以作驱凶迎祥,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节日喜庆的装饰,主题和图像以寓意吉祥为主,所以也称为「喜画」。到了宋代,因为印刷技术而更为普遍,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变成一种全民喜爱的装饰品。

到了明清两代,木板年画的发展达到巅峰,最著名的是「苏州桃花坞」和「天津杨柳青」两大流派,皆吸收了传统年画的精髓,运用当时日趋成熟的版画和印刷技术,加入了两地不同的文化特色,内容比一般象徵喜庆的简单图像更丰富多彩,绘画和制版更精致,充分反映专业画匠的艺术造诣,年画的艺术价值也因此大大提高,超越了节日装饰品的范畴成为艺术品,特别是在近代,年画已成为收藏品,除了有历史价值的旧年画,新生代版画家的年画同样值得关注。当代版画年画内容和表达手法更为多变,一方面保留了年画「好意头」装饰的传统,一方面跳出旧有风格的框架,变成一种既有年画特色,又具当代气息的藏品。收藏年画的另一个特色是可以有完整的系列,可以仔细分析画家历年的发展,更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目前《新艺潮博览》网上画廊正展出几位新进版画家的作品,包括香港和台湾的艺术家。其中,来自台湾的许以璇的《真善美──放牛班的春天》,把当代年画的优点表露无遗。画中呈现宁静和平的田园风光,依山傍水,老牛、小牛、丹顶鹤和谐共处,一片祥和,恍如童话世界,作品题目的「放牛班的春天」更是令人会心微笑,「放牛班」是台湾俗语,是以前对学业成绩不好的国中学生特别开设的班,进去几乎就等如被放弃了,这制度当然为人诟病。十多年前有一部著名的法国电影描述一位失意的音乐老师教授「放牛班」,以音乐感化学生,电影在台湾上映时的译名就是《放牛班的春天》。

作品中的小牛在美丽的大自然成长学习,而稻穗的成长与丰收和隐藏于山林间的丹顶鹤,就有象徵老金牛鹤穗(贺岁)之意,期许新的一年有美好的开始;「真善美」是人生追求之境界,经典电影《Sound of Music》(港译《仙乐飘飘处处闻》)的台湾译名就是「真善美」,虽然不知道艺术家是否也对电影致敬,但作品的山丘确令人想起电影中奥地利的美景。

而林敬庭在《喜乐牛叠罗汉松》中同样地描绘牛群,不过竟是在叠罗汉松,寓意长寿吉祥,旁边有黄金稻草卷和嬉戏的小牛,象徵丰收和喜悦。两幅作品都春意盎然,充满生气,虽然有传统年画的象徵意义,但以全新的美学观念和手法表现,不落俗套。另一位年轻版画家陈依婷则以古代日本的习俗为创作灵感──抚摸神牛便能治愈病痛,亦会于神牛像前祈求健康。《抚牛》画中祥牛造型可爱,甚为讨喜。这系列当代年画是否将大家印象中「年画」的定义来了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牛年伊始,谨祝各位读者事事顺利,阖家平安。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