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迷宫

2021-01-21 00:00

在限聚令和寒风夹击下,曾是香港当代艺术新地标的中环H Queen's,在这个冬日下午异常冷清,几家画廊都关门准备新展览,位于十楼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显得相当进取,疫症期间展览还是一个接一个,而且维持公开参观,连画廊负责人也开玩笑说自己和同事可称得上是「模范劳工」!

踏入画廊,感觉非常乾净利落,多幅由几何图案组成、如迷宫一般的作品迎面而来,有一种把人吸进作品中的力量,是属于内地七十后艺术家徐渠的近作,展览名为《直线》,开宗明义把作品的特色点明。

徐渠生于南京,曾在德国深造艺术,早在2014年就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合作在北京举行个展。2019年曾与香港Massimo De Carlo画廊合作。他创作范围涉猎广泛,有绘画、录像、装置等,《直线》却摒弃了其他元素,集中以极简的直线和色调,构造了充满立体感的绘画作品,包括「迷宫」与「货币战争」两个系列。前者是艺术家多年来醉心的主题,从2007年开始反覆实验,带领观众进入视觉迷宫,从中探究「人类如何着迷于绘画与图像的意义讨论」,绘制不同趋向的路径组成的迷宫,让观众置身其中,有些作品更是双重图像,两幅相反的迷宫拼在一起成镜像。

这次展览的不同迷宫着重空间结构的线条轮廓,由色块构成立体感,线条虽然极为单纯但成功营造了多维空间,画面的虚实对比显得有张力,以结构决定空间。现场近距离欣赏的观众,可以清楚看到色块的层次,可以感受到艺术家有力而受控的笔触,整个创作给人冷静、精准、计画周详的感觉,正如任何迷宫的设计。徐渠表示迷宫是「将视觉与实际功能结合的一个最重要的图像类型」,而以绘画去表现迷宫,也是一种对绘画本身视觉形式与功能的探索。

另一个系列「货币战争」,同样运用简单线条和色彩,在视觉效果上没有「迷宫」负载,讨论的课题更「贴地」。与迷宫一样,货币也是徐渠反覆探索的创作主题。大家每天都有机会接触货币,最熟悉的当然是港币,其他接触频繁(当然是疫症前的日子!)地方的货币,例如人民币、日圆、美元等等,相信也一定很熟悉,不过,大家可能只对「货币」的功能感兴趣,并没有细心留意纸币上的图案设计,也无暇研究货币背后的历史故事。

艺术家选取货币作为主题,创作方法是剪下不同地方货币上的某小部分加以放大,再以不同的手法处理,如两年前在Massimo De Carlo画廊的作品以欧罗为基础,虽然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物件,但因为很少加以细看,而且被放大多倍后图案变得难以辨别,这些原本代表权力的图案变成绘画语言和抽象符号,失去原来的象徵意义,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以致全球政治和经济的货币变得既真实同时虚幻。艺术家通过解构货币及它的象徵,探究全球货币战以至政治角力,同时也隐喻艺术品、艺术市场和金钱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出的「货币战争」作品系列,是中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在1962年到2000年之间流通,也是1949年后流通时间最长的一套货币,经历了中国发生空前巨变的几十年间,可说是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好像其中的五分钱,莫说是香港人,相信年轻一辈的内地朋友也不会有印象。艺术家把货币分成「新」和「旧」一组,「新」货币以硬边抽象形式表达,线条笔直锐利,「旧」货币的边缘故意模糊,在投影效果下显得更隐约不定,更接近表现性的抽象和立体雕塑的感觉。两者并列互相呼应,既是新旧/时间的对比,也是印刷/绘制、符号/记忆的对比,反映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轨迹。相比两年前以色彩呈现货币图案,徐渠人民币系列用的线条,将极简的意念推到新的领域,所有偏离主题的不必要元素都摒弃了,显得更为纯粹。

虽然艺术家的创作初衷是探讨各国之间货币战和艺术市场的问题,有趣的是,今天看来却别有一番感受。这边厢因为疫症关系,政府鼓励无现金交易,以往未接受电子货币的朋友也纷纷下载不同的电子货币程式,加速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在不久将来,实体货币会否有另一种历史意义?那边厢美国政府为了经济复苏势必「大印银纸」,不知道数字有多少个零!这个货币游戏,愈来愈像一座迷宫!

文:苏媛 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苏媛,一位业馀艺术爱好者,早年留学英国伦敦,学习东方文化和中国艺术,曾参与艺术拍卖、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研究范围以玉器和近现代中国书画为主,经常出没香港和内地的拍卖会与画廊,游走于艺术和商业之间。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