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科斯产权研究中心发表「增辟新土地的长远机制与策略报告」,指出填海工程为历来香港增辟新土地最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建议政府考虑大规模填海以增加土地供应,并设立由行政长官领导的长期规划土地发展策略的机构。报告又建议政府将私人拥有但未被开发或闲置的新界土地,于2047年到期收回,但要改变补地价机制吸引发展商发展,估计可释放多达一千公顷的土地供应。
负责研究的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筑系教授黎伟聪指出,自1997年《保护海港条例》通过后,香港几乎再没有大型填海发展规划,而之前所订的青洲及九龙湾(西面)两个主要发展项目被搁置后,失去多达476公顷的填海土地,涉及的安置人数高远42万。
报告建议政府应恢复大型填海工程,例如可考虑相关研究提出在船湾淡水湖进行填海的构思,由于原来的海洋环境已被人工发展所损害,故新的工程对环境破坏相对较少,在占地1200公顷的淡水湖发展,估计可建单位数量达30万个,平均大小为650平方尺,可供近90万人居住。
报告又提到新界土地的地契将于2047年到期,建议政府收回私人拥有但未开发或闲置的新界土地,但当局须改变补地价机制,给予发展商更大的发展诱因,估计可释放多达1000公顷土地供应。
报告又建议当局成立一个由行政长官领导的常设决策机构,为持续土地供应制定策略性规划,定期向公众公布长远发展规划的方案,相信可以减低楼价波动及增加人均居住面积,亦能避免因政府换届或相关因素影响持续的房屋供应。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