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若瑟英文中学建中史文物教室 展示多件历朝文物 学生任导赏员
2025-03-10 11:33
政府近年向学校发放津贴,支持学校发展推广中华文化的教学资源,观塘区一间中学在本学年斥近百万元,在校内成立「中史文物展示活动教室」,展示10多件历朝文物,包括汉唐陶器、宋元瓷品等,另有逾150件仿制文物,并邀请学生担任导赏员,向学生及公众讲解文物历史。政府将探讨整合现有学校津贴,该校校长潘永强表示,除善用津贴优化教学设施外,亦可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等,不担心不够资源推广中国历史。
展示10多件历朝文物
圣若瑟英文中学在本学年成立「中史文物展示活动教室」,陈设10多件由校董兼中国艺术品收藏家李宗鸿捐赠的文物,包括唐朝的「陶加彩仕女俑」、东汉的「陶绿釉人形烛台」等,另有超过150件仿制文物,例如1比1的仿制秦兵马俑、仿制汉代四神瓦当等。该校中史科科主任陈少波表示,成立活动教室的成本接近100万元,包括向优质教育基金申请拨款约43万元,并使用教育局发放的「推广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一笔过津贴」等。
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提到,将成立专责小组探讨改革及整合各项现有学校津贴,校长潘永强表示,会否影响教学需视乎津贴整合形式而定,「如果政府整合后的拨款亦是足够,相信不会是一个问题,反之便要学校出多一些『自己钱』。」他表示,学校亦可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联络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到校举行讲座等,故不担心不够资源推广中国历史。
潘永强表示,期望能添置更多展品,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另外亦举办河南历史文化考察团,让学生学习北宋历史。他表示,未来除了向政府申请津贴,亦会向校董会争取调拨现有资源,持续优化各级的中史科教学。
校方安排中一、中二、中四及中五级学生,在活动教室上中史课,并制作工作纸、学习手册等辅助教学,亦将文物相关的历史融合各级测考。
学生:助加深对历史认识
选修中史科的中五生陈颂之表示,赏析文物有助备战文凭试,举例藉着观察仿制西周炊具「鼎」上的文字,了解当时的封建制度,以及天子和诸侯的责任与义务,「看完文物再看一些资料,加深自己对整段历史的认识,考试时亦能以文物作例子。」
陈颂之亦与同修中史科的中四生李朗森担任文物导赏员,李朗森难忘曾有访校的小学生反过来向他讲述圆明园兽首铜像的历史,笑称「原来现在中史普及到连小学生都懂」。
记者 卢嘉颍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