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明共同体繁荣而多元|公民视野
2024-12-14 14:00
公民视点
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共同体的形成。这些共同体(community)可以基于文化、宗教、语言、身份认同或政治结构。共同体的成员共享相似的价值观、信仰与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内部稳定的社会。然而,当不同的共同体相遇时,城市往往成为这些交会的「特殊点」。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它是多种文明与共同体互动的场域,充满了交融与冲突的张力。都市的特殊性在于它承载着来自不同共同体的成员。这些共同体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城市成为了一个文明的「并装体」(assemblage),即多种文明和共同体的混合体。在这些城市中,没有一个单一共同体能够完全主导城市的生活方式。相反,城市的繁荣依赖于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存。
例如在东亚,泉州和广州则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它们在历史上吸引了来自亚洲、非洲和中东的商人和移民,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地带。这些城市作为不同共同体的交会点,不仅促进了贸易和经济发展,还使它们成为了东亚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
延伸阅读:DSE备战中史科|「一带一路」寻找古代海上丝路
隔离政策致文化单一
虽然城市的多元性是其活力的来源,但当某一共同体试图垄断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时,这种多元性会面临挑战。历史上,当某一共同体试图让城市成为其文化的主导场所,往往需要付出重大代价。例如,当一个城市通过法律、宗教或经济手段,强逼其他共同体的成员接受主导文化时,这不仅会导致冲突,还会削弱城市的创造力和多样性。
这一现象在17世纪日本的北九州尤为明显。当时,江户幕府为了加强对外来势力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将外国人和异教徒限制在特定区域。这些政策试图保护本地共同体的文化和宗教,但却抑制了不同共同体之间的自然交融,并且削弱了城市的多元性。在日本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被集中在出岛和独岛内,与当地居民隔离,这样的隔离不仅限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力,也影响了城市的经济活力。这类政策的长期效果是将异国人和异教徒视为「外来者」,而非共同体的一部分。这样的政策在短期内或许能够维护共同体的文化纯洁性,但从长期来看,却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潜力,并加剧了共同体之间的张力。
民族国家排他性
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中央集权的政府开始强化单一的身份认同,并试图排除多元文化对于共同体内部的影响。这使得城市原本的多元性受到威胁,尤其是当政府采取政策压制外来文化时,城市逐渐失去了作为不同共同体之间「特殊点」的功能。以17、18世纪的欧洲为例,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许多城市开始推行排他性政策,将非本地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共同体排斥在外。这种单一化的身份认同导致了城市中多元文化交融的衰退,并且使得共同体之间的冲突加剧。
17世纪著名人物:
全球化下欧洲移民潮
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再次成为了不同共同体交汇的场域。全球化促进了人口流动,使得许多城市成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现代城市如何在尊重本地文化的同时,包容外来文化,成为了各国政府和市民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今天,巴黎、伦敦等大都市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潮,这些移民带来了不同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些城市需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徵的同时,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共同体提供共存的空间。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将决定这些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的繁荣与多元文化的共存密不可分。当城市能够接纳来自不同共同体的成员,并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时,城市往往会成为创新和繁荣的中心。相反,当一个城市试图排斥多元文化,强化单一身份认同时,它的内部冲突将不可避免地加剧,进而削弱其活力。
公民思考
- 你认为现代城市应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平衡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存?
- 历史上,哪些城市因为成功接纳多元文化而繁荣?你认为这些城市的成功经验对当代城市有何启示?
- 当一个共同体试图在城市中强化自身文化并排斥其他文化时,会带来哪些潜在的问题?这对城市的发展有何影响?
公民素养
都市拼装体Urban assemblages
「都市拼装体」由异质元素构成,指的是城市是由「人」与「非人」通过社会、技术、物质等不同层面的配置自下而上形成的复杂体系。这包括基础设施、新科技等物质元素,以及不同持份者在具体环境下的想法与行动,最终共同塑造出一个不断变动、片段化且不均衡的城市样貌。
文:孔德维助理教授早稻田大学高等研究所
(本专栏由EDUTION NETWORK统筹供稿)
图:星岛图片库、维基百科、网上图片、R-Urban Wick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