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业界危机感加剧 车队制度亟待优化
2025-05-10 00:00
立法规管网约车滞后
在香港,的士服务质素一直为人诟病,部分司机有缺点乃不争之事实。但我们不能说整个业界都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毕竟愿意改革的其实不乏他人,例如早前向特首发信施压的「的士大王」,本身就有积极参加的士车队。之所以发信施压,是因为他认为当局在打击网约白牌车方面不够积极,要当局进取一点而已。
无可否认,要将所谓「非法白牌车」的问题处理好,很难不会得罪某些利益群体,毕竟它牵涉市场监管、商业营运等棘手问题。政府在立法规管网约车平台上有所滞后,但在推动的士车队方面相对超前,估计是因为前者比较复杂,后者比较简单。
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比较简单的的士车队,具体落实时仍不免遇到阻滞。目前5个获发牌照的车队当中,已有两队试行,初步观察,已在路上的车辆品质甚佳,乘客也比较满意,反映的士车队制度确有可取之处。但这一制度若要全要铺开,还有不少困难有待解决,其中车队司机、车辆不足的问题,单靠业界是解决不了的,必须由政府主动介入。
该如何解决?假如车队无法满足今年7月底必须投入服务的条件,当局应考虑延长期限、降低所需的士数量。另一方面,简化新车的验车要求,省却可有可无的程序,这样可让更多车队车辆「上路」,服务更多乘客。至于难以预约到车队服务的问题,搞一个「统一网约平台」会有帮助,当局可否尽快推出?
引入内地司机纾缓人手荒
关于不够司机的问题,据我们了解,不同车队正努力招揽人才,对此大家应该保持耐性,但假如过了一段时间还是缺人,届时可能就要想办法「破局」,例如考虑引入内地司机,尽管这样做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也要解决一些法律和技术难题。
的士车队是一个相当有创意的安排,它既有传统的士按咪表收费的特点(当司机没有预约定单的时候),又有网约私家车的优势(当接受网约召唤服务时)。因为具备「双重特性」,所以才有潜力吸引的士司机加盟。现在的挑战是,政府是否愿意将上文提及的问题解决掉。
的士车队制度可为业界创造竞争力,开拓一个新的天地,所以值得继续优化,绝不可半途而废。但与此同时,立法规管网约车平台的任务不会消失,它是绕不开的课题。运输署年内就会订定相关的规管框架,希望当局讲清楚细节,包括网约私家车是否须向政府登记、是否有名额限制等等。的士和网约私家车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这也符合我们香港人一直崇尚的自由竞争精神。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