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新能源汽车版图大整合
2025-05-10 00:00
极氪的资本之路可谓「高开低走」。2024年5月,极氪以51亿美元估值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较A轮融资时的130亿美元估值缩水逾60%,被市场称为「流血上市」。然而,上市后表现依然疲软,过去52周内股价波动于13至33美元之间,当前市值仅66亿美元,远低于「蔚小理」等中概新能源车企。
「融不到钱 市值太低」
一位吉利内部人士坦言,在美国上市「融不到钱,市值太低」。行业分析指出,极氪上市时,美股新能源板块已进入低谷,当时面对特斯拉股价腰斩、中概新势力集体承压,极氪作为后来者更难获得资本青睐。
在此情况下,吉利可能将资本战略转向亚洲市场。目前,吉利汽车在港股的市值约1850亿港元,与市值万亿的比亚迪差距显著。通过整合极氪、领克等新能源业务,吉利可以打造「智能电动车」概念,吸引亚洲资金。金利丰证券研究部执行董事黄德几分析:「若后续将新能源业务打包在香港上市,估值提升空间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已反映在股价表现上。」吉利昨天抽升4.8%,收市报18.36元。黄德几续称,「领克与极氪已合并,业务处于高增长期,在香港上市或能获得更高溢价。」
在中美博弈持续升温的背景下,美国监管环境日趋严苛,中概股面临日益增大的政策风险。从PCAOB审计风波到《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实施,再到近期可能出台的新投资限制,在美上市的中概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概股将香港作为「避风港」,通过双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来分散风险。以阿里巴巴(9988)为例,在完成香港双重主要上市后,不仅规避了美股退市的风险,还获得了进入港股通的资格。
黄德几指出,「极氪退市可能开启新一轮中概股回归潮」,中概股来港上市既可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又有望透过纳入港股通来提升股份流动性。
另一方面,吉利集团一名人士对记者表示,私有化极氪只是吉利接下来整合战略的「一小步」。近年来,吉利通过并购快速扩张,旗下拥有极氪、富豪、领克、路特斯等逾十个品牌,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日益严重,包括研发与行政体系分散,重复投入等。
「大而不强」问题日益严重
以动力电池为例,与比亚迪统一的弗迪电池体系相比,吉利旗下竟有神盾电池(吉利汽车)、金砖电池(极氪)、威睿电动、耀宁科技等至少6个主体。这种碎片化的布局,导致研发资源被稀释,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至于智能驾驶领域同样混乱。极氪依赖Mobileye与自研技术双线并行,富豪绑定英伟达,领克混用百度Apollo与亿咖通技术,吉利品牌则引入华为ADS与地平线方案。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指出:「吉利进行品牌整合是明智之举。通过整合资源,吉利用同一套人马管理和研发不同品牌,可以提高效率,降低平均成本,有助应对价格战。」
随新能源汽车市场「淘汰赛」不断加速,资源整合的效率将决定吉利能否从「汽车帝国」蜕变为「科技巨头」,而极氪的退市,或许只是业务「大整合」的序幕。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