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私院收费透明度 纾缓公私营医疗失衡
2025-03-10 00:00
「海鲜价」引起保险业界不满
正如报告指出,随着人口持续老化和预期寿命增长,导致医疗服务需求上升,本港整体医疗衞生经常性开支,由2013/14年度的约1,300亿港元,激增逾7成至2022/23年度的2,200多亿元。当中超过一半是由公帑支付的公营医疗系统承担,但公私营的住院服务比例却高达9:1,反映公私营医疗市场严重失衡,私院收费高但服务病人少,公院收费平但服务的人口极多,结果导致后者的轮候时间越拖越长,政府的财赤问题日趋严重。
在商言商,私院及私家医生收费较高,某程度乃天经地义。香港作为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有不少病人都有能力亦愿意花钱,光顾毋须大排长龙、院内环境较好、照顾服务较佳(并非指医疗专业水平,后者香港公院的质素并不逊于私院),并可自由选择主诊医生与病房级数的私院服务。
不过,愿意花钱不代表乐于被人「呃钱」。由于私院收费透明度普遍偏低,令消费者难以比较及早作预算,不少市民、尤其是中产阶层,都担心帮衬私院的开支有如无底深潭。尤其做手术时「肉随砧板上」,医护人员说要做甚么、收几多,病人便要照单付钞,缺乏专业知识质疑有关决定和收费水平。当出现涉及医疗决定和收费的争拗,往往又资料欠奉,投诉无门。结果有越来越多非基层的病人,在患上大病时还是选择到公院求诊,将后者越逼越爆。
除了病人无奈,私院收费「海鲜价」也引起保险业界的不满。有私家医院及医生当得悉病人有购买医疗保险,便会不必要地提高收费或提供非必要的医疗服务,务求「Claim到尽」谋取暴利。结果导致保险公司要花费额外资源查核每宗赔偿申请,以至为免蚀本而被逼提高保费,令其他投保人都受害,削弱了市民购买医保的意欲。市民缺乏医保保障,自然倾向选择公院服务,进一步加剧公私营医疗失衡。
倡优化私营医疗监管投诉机制
为了加强保障私院病人的消费权益、避免公营医疗衞生开支爆煲、缩短公院服务的轮候时间,以及充分善用有限的公私营医护人手,政府有必要大刀阔斧地要求各间私院提高收费透明度,以至更根本性地改革整个私营医疗体系及其与公营服务的协作关系。
当中消委会便提出了5点建议,包括要求私院及其他私营日间医疗中心,主动公开价目表和过往的收费数据;推广套餐式收费;强制私院在进行治疗前提供书面预算;优化私营医疗监管及投诉机制;以及加强相关的消费者教育。其他的建议还有:强制私院及私家医生将病人病历上载至中央网上系统,以便利病人选择不同的医生、医院,以至北上求医;打通中西医及其他辅助医疗专业的隔阂,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和市场的竞争性等。
部分上述建议,政府已正在推动和酝酿立法执行,但遇到医护界的不少阻力。私院顾名思义是以私人、牟利的方式营运,但不代表可罔顾消费者权益和无视社会责任,尤其不少私院用地是由政府以象徵性地价批出,私家医生亦受惠于长者医疗券、自愿医保扣税等政府政策,不能完全「无王管」!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