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检初见「战绩」 包围网愈大愈好

2020-09-04 00:00

普及检测进行了三天,累计已受检的市民共达四十七万,预约人数亦逾九十万,在首批完成化验的十二万八千个样本中,有六个呈阳性,当中两个是新个案。一般人也许以为,做了十多万个检测,才找到这么少的患者,是否有点劳师动众?但专家顾问从科学角度看,则认为这结果与他们的专业推算相当接近,若参与人数继续增加,能追踪到的隐性感染者将更多,这些「毒源」的播毒风险就可消除。普检已初见「战绩」,有助吸引更多市民参加,只要包围网铺得够大,计画的抗疫功效就可提高。

找出「播毒者」 与推算脗合

普检是与病毒打一场「包围战」,其理论根据是,社区中隐藏一定数量的患者,如能进行广泛的检测,他们便无所遁形,疫情受控的机会就愈大。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指出,根据已知的疫情数据推算,十二万八千个样本中,估计约有八人染疫,现在得到的检测结果是六宗呈阳性,与推算颇为脗合。他估计在全港七百多万人当中,可能有约四百人带病毒,有传播风险,如果普检人数能进一步增加,便可成功追捕到当中部分播毒者。

不要以为「四百人」是一个小数目,如果这些人不被发现,继续如常活动,不断接触其他市民,将一传十、十传百,形成众多传播链,更会衍生第二代以至第三代传染者,受感染的人将以千计,届时疫情便难以控制。以香港目前的检测能力及社会情况,难以对七百多万市民全筛查一遍,如能做到一个大数量,涵盖各个社区,也会有一定效果,比甚么都不做好得多。

有人质疑政府花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只为追踪少数患者,并不划算,这说法若非故意泼冷水,就是对抗疫欠缺认识。专家顾问袁国勇就认为,不应因为找出的确诊者少,就说成本效益低,即使只有八十万人参加检测,也可有效估算全港隐性患者的比例。

建应变机制 备战第四波

普检「这条数」,除了不应计发现多少患者才算效益高,还要看计画对未来抗疫的作用。专家顾问都预测,秋冬气候转变,可能爆发第四波,加上欧洲与日韩的疫情仍反覆,香港须作好准备,正如袁国勇所言,今次普检可为大反弹作演习和热身。事实上,经此一役后,香港的检测能力将大大加强,政府与民间动员也「升了呢」,并建立了一个高效能的应变机制,这股战斗力将在日后的抗疫战中大派用场。

此外,普检得到的数据,还有另一作用,就是有利政府与其他国家与地区商讨设立「旅游气泡」。如果普检找出的患者数目占人口比例不太高,便证明香港非高危疫区,彼此开放旅游的机会亦可增加。

至昨晚为止,预约检测的市民已逾九十万,本周内相信可超越百万。政府与社会各界要再加把劲,把包围网铺得更大,而将普检延长几天,以增加检测人数,是一个适当的选项。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