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市民不满法治状况 源于意识不足?

2020-04-13 00:00

警务处处长邓炳强早前批评年轻人的守法意识薄弱,担心会酿成法治灾难。另一边厢,有法律界人士认为政府和警察带头破坏法治,是真正严重冲击法治的一方。虽然各界对引起法治危机的源头各有所指,但同样反映社会对现有的法治状况感到不满。

根据智经最新一轮《市民对香港法治状况意见调查》,一九年只有百分之十一点七受访者满意香港的法治状况,较一七年(百分之三十六点一)和一八年(百分之三十四点五)低逾三分之二;表示不满意的受访者则达到百分之五十二点二,比例几乎是一七年(百分之二十七点三)和一八年(百分之二十七点五)的两倍,反映出市民对香港整体法治状况的整体满意度有显著跌幅。

在三轮调查中,五十五岁或以上、内地出生、非在职或倾向建制派的受访市民,对香港整体法治状况的满意度较高;相对而言,十五至二十四岁、香港出生、学生或倾向非建制派的受访市民,满意度则较低。但整体来说,一九年不同社经背景分组对香港整体法治状况满意度,与一八年比较都有明显的下跌。

法治意识是人们关于法治的知识、观点和心理的总称,而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可用作衡量一个地方的法治发展程度。这意味若市民的法治意识不足,一个地方的法治程度将受到影响,或因此引起大众的不满。那么,港人又如何评价其他人及自身的法治意识?

智经一九年调查中,百分之四十六点七的受访者认为香港人的法治意识不足够,较一八年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一,上升超过十个百分点。但问及「个人法治意识」是否足够时,却有百分之四十五点四的一九年受访者表示足够,较一八年的调查结果上升了四个百分点;相反,认为不足够的只有百分之十八点八,较去年下降了三点七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市民对法治状况不满加剧,可能与认为其他人的法治意识不足有关。

要加强市民的法治意识,教育不可或缺,而利用正规课程,让新一代了解法治的内容,是最直接做法之一。良好的法治教育,不仅需要完备的课程内容,师资同样十分重要。不过,香港教育大学于一一年进行了一项名为「通识教师的人权法治态度调查」的研究,发现不少受访通识教师对人权法治的核心内容意识薄弱。

该项调查显示,约百分之四十七点五的受访者同意法官在审案时应考虑公众意见,这显然违反司法独立的原则。此外,百分之三十五点三受访者接受警方为采集证据而以私刑拷问罪犯,三成六受访者也同意法庭可以接纳一些由不合法途径取得的证据,去将一个确实犯了罪的人定罪。有负责调查的学者指出,教师培训不足、政府忽视人权课题等问题,均令人担心会导致错误的观念延续,破坏本港的核心价值。

有关调查虽然在多年前进行,现在的情况或已转变,但要提高市民的法治意识,教育是重要的一环,若教师的法治意识不足,便会影响法治教育的成效,而如何确保教材、教师对法治的理解和陈述准确,处理时必须谨慎。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校园以外,提升整体市民的法治意识,并维护法治精神,同样是重建及共建法治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

欧洲联盟委员会去年提出,计画在多方面与欧洲民众接触,以提高人们对法治在欧盟价值观和职能中的核心地位的认识,包括每年举办活动与民间进行对话,专门讨论法治原则,从而在整个欧洲推广共同的法治文化。上述做法,或有助将法治推至公众层面,而非停留于专家学者讨论的范围。

另一方面,委员会亦计画加强与欧洲委员会、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以及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合作。而为了确保措施效益,委员会将设立法治审查周期,以及通过与成员国持续对话,建立撰写年度法治报告的基础,从而加强监督。

除了直接对话,媒体也是传播法治资讯的重要渠道。香港电台去年与香港大学法律系合作推出的法制节目《现身说法》,亦混合纪录片和戏剧手法,展示在香港社会转变下,法律教育如何迎接挑战。另外,不少法律学者都开设Facebook专页,在网上分享法律知识,此举无疑更贴近年轻一辈的生活,达到教育的效果。

总括而言,要维护香港的法治精神,社会各界的法治意识都有必要提高。当然,巩固法治精神没有一劳永逸的法门,持续的教育、恒常的守护,才能保障香港的核心价值。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