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闻】科大毕业生创平台 配对「产学研」合作

2020-01-22 00:00

(星岛日报报道)大学科研成果要产品化,须有产业链支持和市场配合。科技大学有毕业生看准传统工业和科研双方的需求,与中华厂商联合会合作,创立一个可为「产、学、研」三方配对的平台,以推动科研技术落实到业界转化应用。平台成立短短数月已接洽约十宗个案,其中科大研究团队研发的抗菌膜技术,已有厂家应用于食品包装上,将低增值的传统工序提升为高增值生产模式。

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博士毕业生徐光海,四年前仍在科大就读期间就成立一家初创企业,在环保科技范畴发展。徐光海指,公司团队成员有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他留意到很多的科研成果其实只停留在大学研发,未有转化应用,即使有业界渴求相关技术也「没有桥梁将两方连接起来」。加上他从厂商会方面知道,很多传统工业也希望升级转型,但苦于不知从何接触新技术,于是与对方一拍即合,去年底正式成立平台,为本港厂家与大学及其他研究团队作配对。

「其实我们就像『信箱』收业界的『信』,例如某些工业有需要,想知道某一生产方法有否新想法(技术),我们就去找找看有否相关研究,帮双方配对,促成合作。」徐光海表示,平台成立至今短短数月,已经接洽约十宗个案,当中包括由科大研究团队研发的抗菌膜技术,「这项技术是以物理方式杀菌,可用于塑胶行业、食物包装,有厂商会的夥伴厂商已在应用。」

厂商会副会长卢金荣补充指,食品包装是低增值的传统工序,但添加了抗菌这项功能,实现高增值的生产模式,或能提升其销售量,令本地工业升级。他称厂商会检定中心为广泛的消费品供应链提供由检测、验货到认证的一站式服务,自己也因此知悉不少厂家希望改善生产线等,认为和徐光海公司的合作,可令业界和大学科研拉近,科研界也知道业界的需要,「是产、学、研落地合作的模式。」

徐光海的恩师、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范智勇以往也有研发「气体传感器」,可让本地食物加工厂探测食品是否出现异味,以便知道有否出现问题,加强品质控制。他认为本港发展创新科研,以及面向国际市场这两点具独特优势,但在培育初创企业和产业链支持方面较弱,不及外国,因此帮助厂商和科研两端连接十分重要。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