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评】加强价值观教育 内容须建共识

2020-01-20 00:00

反修例争议持续多月,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正进行检视课程,现时进入最后阶段,料今年首季向教育局提交报告。无论专责小组谘询文件,抑或香港中学校长会日前发表的调查,均不难发现教育界普遍认同,日后须加强价值观教育,但如何落实,似乎学界和社会仍存分歧。

中学校长会联同中文大学香港学生能力国际评估中心,在去年九月访问逾一千二百多名校长及教师,结果发现受访者最普遍认为要加强的共通能力,包括学生的人文素养、尊重多元意见及文化,比例高达九成一。研究是参考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教育2030学习指南」,强调学生面对变化中的环境,须具备三种能力,分别是适应力、好奇心、开放思维等「创造新价值」、同理心等「协调矛盾和困境」,以及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等「承担责任」。

本港中小学的课程框架,相比OECD来说不少理念「超前」放进课程,专责小组去年的谘询文件亦建议,应优先推行和持续检视价值观教育,以配合社会急速变化及应对数码时代的新问题。所以,教育界看待价值观教育的背后思维,是如何从积极角度应对社会的变幻莫测,故学界普遍认为要加强个人转化与变革等「软实力」,包括处理矛盾与冲突,以及运用媒体及资讯素养等解决问题及改善现况。

然而,价值观教育在社会讨论却是另一回事,比如有议员提出应加强经史子集,有团体建议高中必修中史科,这些建议所关注的是提升学生的国民身分认同。即使加强国民身分认同,与「教育2030学习指南」所提倡的理念可以并行,但课时所限,如何侧重难以两全其美,教导学生如何分辨网上资讯真伪、尊重不同意见等,学校尚有能力处理,但教导学生「协调矛盾和困境」,总得铺陈社会不同观点,在今时今日的社会气氛,随时面对社会不同人以其观点加以审视,学校无端被标签的事情,以往不乏先例。

综观而言,价值观教育虽然在社会矛盾下难免「两面不讨好」,但无论如何,政府与学校均不能翘埋双手不理,关键是如何寻求共识,让社会理解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否则专业领航的版本,未为公众理解,只会使之停滞不前。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