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東大嶼都會估計花4600億 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批政府誤導
2018-08-06 17:40
土地大辯論開展數月,其中一個選項是在大嶼山以東、香港島以西的交椅州及喜靈州附近填海約1000公頃建成人工島,發展預計可容納70萬人口的東大嶼都會。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成員任憲邦估算大嶼的填海及基建成本約需4605億,是香港史上最昂貴的工程,而且風險極大,批評政府美化發展東大嶼都會的好處,對昂貴造價及影響隻字不提,誤導市民。
政府多次表態,要將東大嶼都會發展成一個新市鎮及新核心商業區,客納約70萬人口。而此等大規模的發展必須興建多條的隧道公路、大橋及鐵路配合。任憲邦指東大嶼都會需要興建4條過海來回三線行車隧道連同公路及3條過海鐵路隧道連同鐵路建設、車站,一共7大基建才能配合發展及滿足人口需求,連同填海1173億開支,估計成本一共需要4605億,比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及機場三跑道三大基建的成本總和還要來得多。
東大嶼都會發展時間需30年,任憲邦指規劃時間愈長風險愈大,發展期間出現變數也不能回頭,他又指現時全球沒有國家會考慮在離開陸地4至5公里的海邊興建人工島同時要容納數十萬人。受全球暖化影響,未來珠三角洲海平面或上升1.2米,而東大嶼位於海中心,在極端天氣下,島上市民將處於備受威脅的環境中,在考慮各種風險下,政府實在不應孤注一擲。
任憲邦說,政府為得到大眾同意,在規劃初時或會減少基建的數量,但事實上必須7大基建才能有效運作,政府將來會以配合發展為申請撥款投資興建,成本必定比4605億要多,政府要未來的年輕人來負擔這款項是個不負責任的做法。
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譚凱邦認為填海是一個不合理的選項,滿足土地需求的方法有很多種,發展商手上平整的陸地合共也有1000公頃,與填海面積相約,而填海是一個「All in or nothing」的項目,一但開始就要陷入「基建泥沼」當中,風險極大而且影響深遠。譚凱邦認為,要解決住屋問題,政府須控制外來人口,用強制收回土地條例收發展商土地及棕地,最後少考慮填海。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