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廣場】結合科技的智能水耕種植
2020-05-27 05:57
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及雲端
水霧耕(Farmacy)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麥嘉晉表示,香港寸金尺土,自給自足能力低,農作物大多由外地輸入,但這樣除了令物流成本上升外,還會減低農作物的新鮮度及香味。水耕種植合乎環保概念,又可增加本地農作物的供應量。
麥嘉晉指出,市面上的水耕種植場使用集中式(Centralisation)營運,如在工廈內種植、包裝及出貨。水霧耕則以分散式(Decentralisation)營運,提供室內移動水耕種植機(Smart Mobile Farm)及相關技術,讓客戶自行種植農作物。每部水耕種植機年產約 7,000 棵植物,相當於200平方米的戶外農地年產能 。
麥嘉晉指,Farmacy的水耕種植機是全環控智能操作,突破節氣及環境限制,通過自動調整光譜、溫度、相對濕度、酸鹼度(pH)及營養液等種植植物,即使是不當造的植物也能全年栽種。
為客戶定製
水耕種植機亦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及雲端分析進行遙距操控與維護。客戶可用手機登入後台的植物生長監測系統,遙距探測不同植物的生長狀況。在後台平台上,用戶可以選擇不同植物,平台會自動對比該植物理想生長環境和真實環境,讓用戶因應不同情況作出調校。
水霧耕在銅鑼灣名店坊內開設了一間室內種植場作為究用途,又會把物銷售予餐廳。現時水霧耕的客戶以餐廳、超級市場及學校為主,可根據客戶的需求,設計不同的水耕種植機。
他表示,水霧耕的水耕種植機可取代超級市場內的菜架,把發芽後的菜苗放入超市內的水耕種植機種植,職員每天採摘新鮮蔬菜予顧客購買,泰國曼谷一間大型超市集團預計在今年6月推出此即摘即食的蔬菜。
本港方面,他稱一間5星級酒店因應餐廳環境,水霧耕為其餐廳特製入牆式室內農場,配合餐廳菜式種植特別蔬菜,供廚師即摘即煮,預計今年8至9月推出。
本地幾所學校包括聖保祿學校、伯裘書院、元朗商會中學等亦已在校內使用水耕種植,規模以聖保祿學校最大,把一個班房改裝成室內種植場,讓每名學生透過管理不同植物實踐農業科技。其他學校安裝教學版室內水耕種植機,機身較矮及輕,並使用半自動化操作,為學生學習打理方法,例如播種、讀取pH值及調整營養液等。
與港大研究霧耕種植
每棵植物生長有不同周期及形態,水霧耕技術部人員會指導客戶觀察和採摘植物的最佳時機。他指出,不同客戶會有不同問題,廚師通常會專注於用料新鮮、味道及外貌,而學生和老師則會專注於學習植物生長及生物知識。 目前客戶需要購買水耕種植機,麥嘉晉稱正考慮以租賃方式,讓更多客戶體驗水耕種植。
水霧耕是香港大學創新及創業中心iDendron 培育計畫下的初創企業,他表示公司正與港大研究霧耕種植,霧耕以霧化形式灌溉植物,較水耕種植節省用水,成長速度及抗病蟲害的能力亦較高。除了霧化裝置,霧耕系統亦將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及雲端技術。麥嘉晉表示,Farmacy會繼續深入研究提升水耕植物的營養,拓展住宅物業市場及亞太地區市場。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