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港彩」第三代傳人慨歎 百年瓷廠後繼無人

2021-01-15 07:25

一塊陶瓷碟子,既是盛載食物的器皿,亦傳承近百年「港彩」文化。開業九十三年的粵東磁廠,是香港首間、現今僅存的手繪瓷器廠,歷年堅持以廣州傳統彩瓷技藝,糅合現代西洋風格圖案,製造大量別具香港特色的瓷器,昔日一度風行歐美,歷任港督亦是顧客,可惜時移世易,今日手繪瓷器成為夕陽行業,年逾七旬的第三代傳人曹志雄慨歎後繼無人,唯有放棄退休生活,繼續守護家族事業:「希望陪伴這間工廠,直至生命最後一刻!」記者 林家希

本港碩果僅存的手繪廣彩瓷器廠,位處九龍灣工業中心三樓寂靜的走廊盡頭,步入舉目一看,恍如置身歷史迴廊,狹窄通道兩旁堆滿數以萬計的瓷器製品,小如碗碟、大至花瓶,當中不乏戰前製品,以及富有「港彩」中西合璧元素的瓷器,例如一九七五年慶賀英女皇訪港、繪上港英政府標誌和「THE ROYAL VISIT」的碟子,吸引不少顧客上門「尋寶」,溫文儒雅的粵東磁廠第三代傳人曹志雄簡介當中珍品後,唏噓道出近百年往事。

家族生意 全盛期三百師傅

「小時候只知道『畫花碗』是家族生意。」七十二歲的曹志雄表示,上世紀二十年代,香港逐漸發展為轉口港,加上內地政局動盪,爺爺曹侶松看準商機,帶同一批深諳廣州彩瓷技藝、簡稱廣彩的師傅到港,並與譚錦方、譚錦屏兄弟合作,一九二八年於九龍城隔坑村道開設錦華隆廣彩磁廠,被視為本港廣彩行業發展的開端,及至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近三百名廣州彩瓷師傅和工人逃難到港投靠該廠,爺爺一併廣納包吃包住。

可是,隨着四一年香港淪陷,瓷廠貿易全部停頓,直至四年後重光才恢復經營,四八年改名為粵東廣彩磁廠。曹志雄提到,自幼在香港生活的父親曹榮樞,及至新中國成立後一度返回廣州經營米行,五六年帶同家屬,包括當年約六歲的他移居香港,同年因政府收地建路,改在深水埗大窩坪山坡搭建瓷廠和居所,一門三代在此工作和生活。

遠銷歐美日 五星酒店長年訂戶

曹憶述,自小在工廠長大,就讀中學之際不時幫忙搬運和包裝,及至入讀大學中途輟學後投身工廠,主要負責以英語接待外國客人,當時其產品遠銷歐美及日本等地,多家本地五星級酒店亦是長年顧客,及至六十年代末定單增多,父親為加快生產效率,將部分手繪描綫工作改為蓋印,即刻劃圖案輪廓製成印章,再蓋印至瓷器上,繼而填色燒製,其後又採取另一方式,是直接將畫了圖案及上色的印花紙蓋印於瓷器後燒製。

曾經輝煌的粵東磁廠,七十年代開始跌盪,曹說當年美國限制餐具含鉛量,所有廣彩瓷器餐具被禁運,導致損失慘重,猶幸八十年代興起仿古裝飾瓷器,生意有所回升,但因內地改革開放,大批本地瓷廠北移,導致行業式微,如今只有其工廠仍留港生產,尚幸仍有不少客人特意上門訂購餐具,當中不乏達官貴人,包括末代港督彭定康,前港督麥理浩的夫人亦曾訂造仿土耳其花紋瓷器,該樣式其後被稱為「督花」,可說是蘊含廣彩手繪構圖填色技藝和西方圖案風格的「港彩」瓷器代表作之一。

八十年代「督花」成代表作

隨着行業息微,老師傅紛紛退休,粵東磁廠僅餘的一位師傅,亦是退休後偶爾回來幫忙,曹志雄不諱言,子女各有事業,相信不會接棒經營,瓷廠老師傅以往雖然有教導一些青年,但傳承甚有難度,數年後「港彩」瓷器或將絕迹,「普遍年輕人學習只為興趣,並非視為終身職業。」

雖然彩瓷技藝傳承困難,但曹說近年懂得欣賞的市民續有增長,對此感到愜意,希望向更多人介紹此手藝,盡力保留「港彩」文化,「只要有人想學、想知,都會盡力幫忙」,例如妻子近月在誠品書店開設攤檔及舉辦工作坊。拼搏近五十載,他對彩瓷的熱誠從未消退,特別是看到年逾九十的爸爸仍不時回廠幫忙,令他守護家族老字號的信念更為堅定,矢言會繼續經營下去,直至氣衰力竭為止。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