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清盤王」見證人生百態 黎嘉恩盼當「重組醫生」
2020-07-13 06:52新型肺炎疫情延續至今,港人跟口罩為伴已逾大半年,本港企業因經濟持續下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清盤倒閉潮。黎嘉恩有感,相比○三年沙士、○八年金融海嘯,今年的清盤倒閉潮來勢更洶湧,更是他從事清盤重組工作超過三十年來見過最嚴重的一個浪潮,自三四月起接到的個案數目,亦隨疫症發展愈來愈多,「企業撐不住未必會立刻找人救,但很多因為疫情連幾個月也撐不過,最近(出問題到求救的)周期變短了。」
鼓勵企業不要「死撐」
黎嘉恩曾估計清盤倒閉潮到八九月會見頂,但第三波疫症再爆發,他相信,高峰期將會再延後,本港經濟難再像沙士後出現V形反彈,影響或會延至下年中至年底,需經歷更長的U形反彈期。
他指出,德勤接到的個案維持在每一兩星期至少一宗個案,除了個案數量增加,挑戰都較以前更大,不論是尋找白武士、跟員工或債權人講解公司處境皆更困難。
「病入膏肓的企業,就算是國手也難救活。」黎嘉恩常常鼓勵企業不要「死撐」,盡早攤開問題向專家求助。惟這陣子要黎嘉恩出手的企業除了面對整體經濟下行,亦有疫情因素增加救亡工作的難度。他最近為一家企業賣走手頭的韓國上市公司股票,事前必須了解買家是否有實力,資金會否從借貸而來,以往這些問題僅兩星期便能處理好,但今次他竟花上三個月時間,全因不能出差難以面對面做妥盡職調查。近月企業難覓白武士,同樣因為買家無法跟東主當面交流。
投資移民「追債」最兇
因着清盤重組工作,黎嘉恩見證了一家家企業的低潮,他說從中親歷人生百態,甚至眾多關乎人性軟弱、固執的複雜問題,最近所見股東爭吵的例子不少,正好佐證了「貧賤夫妻百事哀」的說法;曾有二股東故意令大股東失信於他人,最終自己又儼如救世主的姿態「救」回公司;投資移民在上市公司的「移民債」不少,個體戶對企業走入困局內心既驚又慌,追債時也特別兇惡,「他們未必很有錢,若公司不能還款對這批人的影響很大。」
在即將清盤企業的員工會面上,黎嘉恩見到該公司員工一臉愁容,有人開口怪責清盤團隊只為賺錢,又對他發脾氣,「我反問他們公司繼續營運,但無法支薪又如何是好?結果所有人停下來不再作聲。」他深明如非眼下失業問題嚴重,員工根本不會跟僱主糾纏,寧可盡早離職找新工作,不會刻意等遣散費,這個疫下「新常態」讓他更覺基層對聘書難求的無奈。
延續「亞視永恒」感滿足
相比起清盤,黎嘉恩其實更希望做好重組工作,救活一家企業,「清盤最易,重組最難,難在要平衡不同持分者的利益。」他猶記得早年德勤為一家建築公司清盤,滿足一方同時也會得失另一方,結果幾百個工人圍在德勤辦公室樓下要求即時出糧,當時更因而鬧上報;無抵押或最大債權人大多希望用盡辦法救回公司,但有抵押債權人卻會希望盡量賣走公司資產,甚至是生財工具,也不肯等多年時間重組。
入行逾三十年,黎嘉恩無可避免會遇到回天乏力的企業,但同時也曾使不少企業的壽命得以延續,早年加勒比島國巴哈馬的度假村,他協助買賣轉手後,度假村營運至今;亞視失去電視牌照,但在他的手上賣到很好的價錢,延續「亞視永恒」的傳說,「我就似獲得醫生救活病人的滿足感,所有人都喜歡存在感,被別人覺得自己有價值、有用。」當他獲得持份者稱讚,就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做對了,心中堅持下去的動力不過如此簡單。
此時此刻「現金為王」
黎嘉恩一直為德勤於重組工作的成功率,達六七成感到自豪。他說,救一家公司不是即時見效,有時可能要一年,亦可以是三四年,最長更試過花上五六年,才讓曾經「爆血管」的企業在「復健」後健康地站穩腳步。
有時瀕危的企業股東可能不聽他勸,或只聽信友人建議,未必相信專業分析,另有些老闆萬分不捨放棄一手一腳設立、但導致公司「出血」的業務,「我話說在前頭,解釋堅持的後果,問題成真時客人就會慢慢信我。」
本港經濟跌勢未止,黎嘉恩就算為重組工作倍感壓力,也只能決心盡力做。他提醒本港企業應注意此時此刻「現金為王」,必須了解自身競爭優勢,同時又要懂得壯士斷臂的重要性,若發現企業出問題要盡早行動找專家幫忙,必要時需尋找有能力的白武士接手,「有時不放手可能輸得更慘。」
清盤最易,重組最難,難在要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
每日雜誌
關鍵字
最新回應